1994年,日本人发明了二维码,可他并不明白二维码的价值,还认为二维码将在10年内被淘汰,因此连专利也不愿申请!可没想到这一决定,竟让中国公司赚得盆满钵满! 1994年,日本电装公司工程师原昌宏遇到个麻烦事:汽车零件管理。 当时丰田生产线每天处理数万件零件,每件都贴传统条形码。 可条形码容量小,只能记个编号,工人得频繁查手册,效率特别低。 “为什么不用二维空间存信息?”原昌宏突发奇想。 研究了两年,他带领团队搞出了QR码——就是现在的二维码。 它能存1850个大写字母、2710个数字或500个汉字,相当于把一本字典塞进一个很小的空间。 QR码问世后,原昌宏做了个让人意外的决定:不申请专利,免费开放技术。 因为当时日本企业都觉得二维码是“过渡技术”,未来设备都会装电子标签,二维码很快会被淘汰。 原昌宏甚至还说:“二维码最多再活10年。”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原昌宏希望这项技术能技术共享,应用到其他公司来提高工作效率。 但事实证明,这项技术让我国的工程师看到了商机。 2011年,杭州工程师徐蔚发现二维码的潜力,发明了“扫一扫”功能,还申请了专利。 这时候,中国移动互联网也爆发了,微信、支付宝这些APP出现人们的生活中。 我国工程师拿到二维码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升级改造,不断地优化扫码速度,从之前三秒缩短至0.5秒,也就一眨眼的功夫。 另外,他们在二维码上叠加定位、小程序等功能 2014年支付宝推出二维码支付,中国进入“无现金社会”,老百姓不出门几乎不带钱包,一方面保障了资金安全,另一方面,在支付上也非常的快捷。 在2017年,徐蔚就靠“扫一扫”海外专利授权赚了7个亿。 要是原昌宏当年申请专利,我国企业用二维码可能得交天价费用。 现在,全球绝大多数的二维码在中国,相关的市场规模超过了万亿。 德国铁路系统全面接入二维码购票,伦敦地铁推出扫码乘车服务。 在巴黎,卢浮宫门票二维码成为游客标配。 当初日本人发明二维码是为了优化生产,提升效率。 但结果,却被我国企业利用,成为了赚钱的工具。 对此,你怎么看?
1994年,日本人发明了二维码,可他并不明白二维码的价值,还认为二维码将在10年
烟雨任风散
2025-04-07 15:44:50
0
阅读: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