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不少清末的战争史料,证实了一个值得注意的历史现象。
清代咸丰以前,清军的主力还是绿营军,平息各地的叛乱和营、汛、哨、塘的驻军也基本上是绿营军,而绿营军中又以重庆、川东一地的将校和士兵最为敢战、能战。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之初,清朝绿营军中最能打硬仗的部队是广西提督向荣统帅的川军。向是川东土著大姓,源出武落钟离山,基因检测证实为古巴人遗裔,在鄂西和湘西也有分布,先秦时期就在史书中出现,最早写作相氏。东汉建武二十三年,武陵蛮精夫相单程作乱,伏波将军马援死于是役。唐乾符六年石门蛮向瓖陷澧州,历三十余年至梁乾化二年降于马楚。向荣川东人(今属重庆巫溪),在平定新疆张格尔之乱中发迹。
曾国藩湘军中最能打仗的部队,也是川东人(今属重庆奉节)鲍超所统帅的霆字营,虽隶属湘军,实际上都是川东子弟兵。曾国藩晚年曾经对人说,如果以鲍超单独组建川军,也能剿灭太平天国。
明朝末年,川东就产生了秦良玉的白杆兵这样的精锐步兵。
而到了咸丰三年以后,各地奉旨举办团练,清朝军队的主力就逐渐演变为团练、乡勇,这些各地方自行招募组建的民兵,战斗力反而远在绿营军之上,使清军的军事实力大为增强,在平发、平捻、平回、平苗、平夷的战斗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牧马天山,洗甲苗疆,由团练、乡勇而擢升将校督抚者遍天下。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胡林翼的楚军,董福祥的甘军,岑毓英的滇军,其实都是团练、湘勇这种民兵性质,兵必自招,将必亲选,兵随将转,兵为将有。
至于清朝的八旗军,早在乾隆时期就已经没有多少战斗力了,清太宗皇太极心心念念的“清语骑射”并不能阻止满洲人走向腐朽堕落,反而给后世留下了满汉畛域难以抚平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