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者[超话]
每当我看那些警示教育片,屏幕里那些曾经呼风唤雨的大员们,腕上套着冰冷的"银镯子",在铁窗下泪眼婆娑地忏悔,那画面总是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啊!"我常这样叹息。但俗话说得明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那些落马的官员出狱后,大多混得风生水起,哪有外人想象的那般凄惨?
有些人凭着昔日关系网,身披企业高管光环,依旧是笑傲江湖;有些人摇身一变成了商界大鳄,事业的第二春开得比第一春还绚烂;实在不行,抽身红尘,做个安静的普通人也不错...
可谁能想到,一个曾经手握2亿美元项目签约权,收受了12万多元钱物的市委原书记,栽了跟头后,竟然沦落到靠捡废品度日的地步?
这人不是别人,正是郑州市委常委、巩义市委原书记杨振海——曾经的副厅级干部,全国百强县的一把手!
时光倒流至1990年的春天,万物复苏,大地回春。
河南巩义的政治舞台上,一名叫杨振海的干部正当年富力强、踌躇满志之时。这位刚满不惑之年的男人,春风得意马蹄疾,被高高捧上巩义市委书记的宝座,坐拥一方权柄,俯瞰众生百态。
回顾杨振海的仕途,简直就是教科书般的青云直上。
他的起点不低——焦作矿业学院的大门,为他敞开了人生的第一扇窗。那时代的大学生,不像如今需要四处碰壁找工作,他们是"国家的宝贝",由国家统一分配。那年月,大学文凭的份量,比如今的金条还要沉。
命运的指针将杨振海拨向了河南巩义市的一家冶炼厂。正是在这片熔炉般的天地里,他凭着过硬的专业本领和那股子"老黄牛"的韧劲,一步一个脚印往上爬。
先是捞到工程师的头衔,后来更是坐上了冶炼厂厂长的交椅。1986年,他终于踏入了那个让无数人魂牵梦绕的官场。
杨振海先是挂了郑州市重工局副局长和劳动局副局长的名号,因为那股子实干劲和出挑的能耐,42岁那年,他便被扶正为郑州市委常委,兼任巩义市委书记。
那巩义市,可不是寻常地界,它扛着"河南第一县"的招牌,由郑州市直辖。
瞧瞧2023年的数据:常住人口80.31万,GDP总量高达1010.9亿元,是河南省唯一一个迈过千亿门槛的县。
当年的杨振海,官居要职,一言九鼎,走到哪里,都是前呼后拥、众星捧月。
杨振海执掌巩义大权后,当地经济如脱缰野马,增长率一度飙升至惊人的22%。这在整个河南省,简直是一匹"黑马",让其他地市只能望着巩义的车尾灯干瞪眼。
更难得的是,身处如此辉煌之际的杨振海,却未被功名利禄冲昏头脑,依旧保持着那股子"钉子精神",埋头苦干。
命运的齿轮在1994年悄然转动。那一年,杨振海因公务需要踏上美国考察之旅。谁曾想,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一般,很快飞入了一些商人的耳朵。
这些"能人"嗅到了机会的气息,一场精心设计的"围猎行动"随即展开,一张看不见的蛛网正悄无声息地向这位官员笼罩而来。
周围的企业老板们摩拳擦掌,琢磨着如何给这位"父母官"送上"小海鲜"。不久,两双价值5000多元的西班牙名仕皮鞋、整整1万美金,如同投向深海的鱼饵,被送到了杨振海手中。
就这样,权力的味道逐渐腐蚀了杨振海的初心。他像是着了魔,半年时间内便收下贿赂12万多元。
官场有句古训:"树大招风",没过多久,杨振海就被"请去喝茶",随后被带走调查。
1996年10月,这位曾经的政坛新星被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8年,罪名是受贿罪。就这样,他在官场的辉煌篇章戛然而止,昔日呼风唤雨的市委书记,一夜之间沦为铁窗内的阶下囚。
高墙之内,度日如年。杨振海每天都在苦苦思索自己的人生轨迹,回味那些本可以拒绝却终究没能抵挡的诱惑。
八年牢狱生涯,虽如刀割般痛苦,却也给了他一个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的机会。
在那冰冷的铁窗下,他慢慢看清了世事的本质,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值得珍惜的东西。
2004年2月,杨振海终于迈出了铁窗,重获自由。恰逢春节,街上张灯结彩,家家户户喜气洋洋。而这位曾经春风得意的市委书记,看着这一片欢腾,心中五味杂陈。
他可是正经八百的高级工程师,当过大厂长,对生产流程、实验程序了如指掌。就算不能回到一线指挥千军万马,进个学校当个老师,那还不是手到擒来的事?
妻子小心翼翼地提议:"要不,找找以前的老关系,谋个教职?"孩子则拍着胸脯保证:"爸,北京那边的钢铁公司缺人,我托人一说,月入五千没问题!"
谁知,这位经历了人生大起大落的男人,只是摇摇头,对妻儿的好意一一婉拒。
铁窗生涯,已经让他彻底看透了官场的虚伪和人情的冷暖。他下定决心,不再走关系,不再仰仗他人鼻息,也绝不接受昔日同僚的"施舍"。
就这样,这位曾经的"一把手",拿起了一根铁钩,戴上了一顶草帽,开始在城市的街头巷尾,弯腰捡拾废品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