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雨玲复出专访: "我想纯粹享受乒乓球这项运动"**
从2010年布拉迪斯拉发世青赛、2012年海德拉巴世青赛两度夺冠,到2013巴黎世乒赛单双打齐登领奖台,再到2015苏州世乒赛搭档刘诗雯首夺女双冠军,2017杜塞尔多夫世乒赛女单杀入决赛——这位曾是中国女队绝对主力的选手,却在2021年突然消失在公众视野。
2024年9月,沉寂三年的她重返国际赛场。2025年4月起,她以"蝴蝶品牌顾问"的新身份开启人生新篇章。我们与她深度对话,聆听这段涅槃重生的故事。
**"当时觉得再也难回赛场"**
**记者**:2021年离队的具体原因是什么?
**朱雨玲**:
2021年底因多重因素被迫离开国家队,健康问题是其一。其实2019年就发现身体异常,但为争取东京奥运资格选择了忽视。2020年6月确诊后,因奥运延期又推迟治疗至2021年9月手术。虽是良性肿瘤且已痊愈,但医生要求至少静养半年,最终我决定退役攻读博士学位。
**记者**:术后考虑过复出吗?
**朱雨玲**:
完全没有。当听到"半年不能训练"的诊断时,我就知道职业生涯可能终结了。此后三年我刻意远离乒乓球,甚至不看任何比赛。
**"博士论文写十万字,现在还没完成"**
**记者**:休养期间如何度过?
**朱雨玲**:
先圆了读书梦进入天津大学读博,又在父母半导体公司学习管理。
特别转折发生在2023年9月——偶然看到澳门"人才引进计划",发现自身条件高度契合。考虑到未来发展,我迅速申请并于2024年1月获批澳门居民身份。
**记者**:为何选择复出?
**朱雨玲**:
2024年7月接到WTT澳门冠军赛外卡邀请时还很犹豫。但学生们说"想在电视上看老师比赛"打动了我。现在每周训练3次,夏休留校陪我练球的学生们给了我莫大支持。
**记者**:三年后重返国际赛场感受如何?
**朱雨玲**:
赛前紧张得失眠,但站上赛场就已满足。回看录像仍不满意表现,毕竟用巅峰期标准要求现在的自己确实苛刻。
**"人生不该只有单项选择"**
**记者**:如何平衡运动员、教师、学生三重身份?
**朱雨玲**:
中国传统观念要求运动员百分百专注,但我发现人生可以有更多可能。大学每年实际授课仅5-6个月,校方也支持我调整日程。教学始终是我的主业,这段经历让我获得前所未有的成长。
**记者**:博士研究方向是?
**朱雨玲**:
研究《影响精英运动员职业转型的因素》,我自己就是典型案例。常年封闭在体育系统内,我想探索运动员如何突破与社会间的"次元壁"。这不是为学位,而是寻找答案的过程。
**"蝴蝶效应改变了我"**
**记者**:与蝴蝶品牌的渊源?
**朱雨玲**:
2004年初学球就用蝴蝶斯雷沃FX套胶,国家队时期虽改用粘性胶皮,但始终觉得别扭。2020年改用Tenergy 05 Hard后豁然开朗——这才是我的本命装备!
特别趣事:2017世乒赛用冷门胶皮蝴蝶ROZENA爆冷胜刘诗雯,堪称真正的"蝴蝶效应"(笑)。现在主力配置是Viscaria+两面Dignics 09c。
**"现在打球更纯粹快乐"**
**记者**:现阶段目标是什么?
**朱雨玲**:
单纯延续对乒乓球的热爱。昔日国家队生涯如同无限循环的夺冠任务,而现在胜负不再决定人生走向。30岁不该被定义为运动寿命终点,我想打破这种刻板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