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专访】朱雨玲复出访谈(下):我想纯粹地享受乒乓球这项运动,我不再被刻板印象

之双聊体育 2025-04-08 09:25:44

【蝴蝶专访】朱雨玲复出访谈(下):我想纯粹地享受乒乓球这项运动,我不再被刻板印象所束缚,我不想对未来做任何假设,未来?谁知道呢。我只确定:只要还想打,就会一直打下去。 【接上期,共两期】 ——时隔三年重返国际赛场有何感受? 朱雨玲:说实话我当时很紧张。 事实上,在澳门比赛的前一天晚上,我非常兴奋和焦虑,几乎没睡着。 我不知道我能打出什么样的比赛,我也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但站上赛场那一刻,只有感恩——因为3年前,我觉得自己再也不会站在比赛的舞台上了,我打算完全进入与乒乓球选手无缘的另一个世界,如今竟能奇迹般归来。 比赛中我逼出了自己120%的潜力,复出之路并不容易,我克服了很多困难。虽然回看录像时,仍对移动速度和状态不满意(总忍不住用巅峰期标准要求自己),但这段重生之路本就不易。现在的我,更珍惜每个能挥拍的瞬间。 ——如何平衡竞技与工作的双重身份? 朱雨玲:中国运动员过去总被要求百分百专注单一领域,这已成为一种培养范式。但现在的我不同,人生不该只有单行道。这三年让我明白,我想扩展我的可能性。 人完全能同时驾驭多重身份,没必要自我设限,这是我在过去三年中获得的新价值观之一。 事实上,中国的大学有很多假期,校每年实际授课时间仅5-6个月。此外,学校非常支持我,我可以调整我的课程表。 目前,教学是我的主业,我绝不会放弃它。 此外,学术研究也让我获得全新成长维度。 ——博士研究方向是? 朱雨玲:我的课题是《精英运动员职业转型影响因素研究》——这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主题。 而我自己就是这种研究对象的一个例子。离开赛场时,我曾陷入迷茫:“除了乒乓球我还能做什么?其他选手如何转型?” 这就是为什么我决定继续攻读博士课程来研究这个问题并找到自己的答案。 读博不仅为学位,我觉得在运动员的世界里,我们和社会之间有一堵“墙”。 为了了解这些墙另一边的社会,我将我的博士论文定为“精英运动员的职业转型”的研究主题。 特别是,我们深入探讨了世界冠军如何建立新的职业生涯。 ——这种转变是否改变了您与乒乓球的关系? 朱雨玲:现学校一直大力支持我参加比赛。 他们认为我在赛场上的经历,对学生来说是最真实的学习经历。在校方会组织学生观赛,赛后举着横幅、捧着鲜花来机场迎接。他们不在乎结果,然而,最让我高兴的是,他和会骄傲地说“那是我们老师!”——这种纯粹的支持,是独属于我的幸福。 此外,我仍然处于学生的位置。 离开国家队后,我做的第一件事是我的博士论文,我必须在2025年底前完成全英学术论文。日常英语与学术英语截然不同,需要持续学习。 在比赛和学术这两个不同的世界里,乒乓球已经成为我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打乒乓球让我感到快乐,也有助于我保持健康。 通过乒乓球,更让我永远怀揣“突破极限”的梦想。 ——请谈谈您作为选手的新目标 朱雨玲:现在只想「继续打乒乓球,纯粹地延长这份热爱」。 曾经身披国家队战袍时,一切都是为了赢。生活被压缩成「夺冠-备战-再夺冠」,这并非毫无意义,但也感觉像是某个地方的“永无止境的循环”。 不断追求胜利固然珍贵,但那种永无止境的追逐,往往在退役后留下巨大的存在主义真空。 如今我学会了「松弛感」——胜负不再绑架人生。重要的是不要太执着于任何事情,并真正享受乒乓球运动。 我之所以能够重返赛场,是因为我对乒乓球的热爱胜过一切。 没有比这更重要的原因了,这个理由足够纯粹。 坦白说,我的处境确实特殊:30岁的年龄、大学教职、博士论文,我已经有多个角色,作为选手的输赢对我的生活没有影响。 另一方面,我不想被诸如“我不能再打乒乓球了,因为我已经30岁了”或“我可以继续参加比赛的年龄是有限制的”等刻板印象的束缚。 我不想对未来做任何假设,未来?谁知道呢。我只确定:“只要还想打,就会一直打下去”。(完) -后记:在山顶与山顶之间 当全世界都在计算她还能斩获多少冠军时,朱雨玲似乎更享受这种「半退役」状态——比起当年在国家队苦行僧般的训练,现在带着学生看自己比赛录像的生活,反而让她眼里的光更亮了。 我们或许永远无法体会,那个曾站在乒乓球圣殿最高台阶的人所见的风景。但此刻的她,显然已找到了另一座山峰。 即使从前线退役后,她现在也过着充实的乒乓球生活,这极大地动摇了传统顶级球员的形象:原来职业选手与乒乓球之间,可以存在如此多鲜活的相处模式。而这份启示,正由曾经身处神坛的「前国手」亲自书写——没有什么比这更具颠覆性。 我们“乒乓球迷”不用说,即使是顶级选手,也可以和乒乓球有更多种的关系。几年前在“中国代表”这个特别的地方的朱雨玲发出这样的讯息,有着非常大的意义。不禁让人期待,朱雨玲今天走过的路,会成为他们推开新世界的门。 【续完,共两期】

0 阅读:0
之双聊体育

之双聊体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