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专访】朱雨玲复出访谈(上):我想纯粹地享受乒乓球这项运动,我不再被刻板印象所束缚,我不想对未来做任何假设,未来?谁知道呢。我只确定:只要还想打,就会一直打下去。 【共两期】 曾在2010年布拉迪斯拉发世青赛和2012年海德拉巴世青赛两度摘得世界青年冠军头衔的朱雨玲,2013年巴黎世乒赛便在单双打项目双双登上领奖台,成功跻身成人组顶尖选手行列。2015年苏州世乒赛她与刘诗雯搭档首夺女双冠军,2017年杜塞尔多夫世乒赛更是一路杀入女单决赛,作为中国女乒主力创下辉煌战绩。 然而这位乒坛名将却在2021年突然淡出公众视野。时隔三年,当她在2024年9月重返国际赛场时,人们不禁要问:这些年她经历了什么?如今开启人生新篇章的朱雨玲,向我们娓娓道来这段跌宕起伏的旅程。 ——首先能否谈谈2021年暂别赛场的缘由? 朱雨玲:2021年底我遭遇了一些不可抗力因素,不得不离开国家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健康问题是重要因素。其实2019年我就察觉身体异常,但当时正全力冲击东京奥运资格。虽然希望渺茫,可我不愿轻言放弃,所以刻意忽视了身体发出的警告信号。 直到2020年6月才正式确诊。恰逢奥运会延期,我决定再坚持一年,推迟了治疗计划。最终在2021年9月底接受手术,切除了良性肿瘤,目前已经完全康复。术后医生要求至少静养半年,经过慎重考虑,我意识到很难继续职业乒乓生涯,于是选择进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放下球拍时,考虑过复出吗? 朱雨玲:当时完全没有这个念头。术后听到医生说出"至少需要六个月静养"时,我受到了巨大冲击。刚做完手术时还想着既然是良性肿瘤,恢复后或许还可以重返赛场,但当医生告知我要休息多久的那一刻,我就意识到可能很难再以选手身份回归了。 于是,我彻底离开了乒乓球世界。说实话,休养的三年间我从未观看过任何乒乓球比赛,完全与竞技体育保持了距离。 ——也就是说在决定复出前,完全没有接触乒乓球? 朱雨玲:是的,直到复出前夕几乎都没碰过球拍。日常最多跑跑步,2022年前基本没有运动——因为手术伤口未完全愈合,连日常活动都小心翼翼。 2023年回到天津大学任职,开始以教师身份指导学生乒乓球训练,同时攻读博士学位。现在身兼多职:既是天津大学副教授(接受采访时仍在天津),每周日程都被教学、自主训练和论文撰写填满。博士论文要求十万字,目前还有大量内容待完成。 ——这三年休养期是如何度过的? 朱雨玲:术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学习”。原本就向往校园生活,所以首先选择了攻读博士学位。 其次,因父母经营半导体相关企业,我也在公司学习管理知识并进行了一些实习。 值得一提的是,我虽籍贯四川,但家人早年定居广东珠海,我的小学时光都在珠海度过。这里很靠近澳门,若非当年入选国家队,或许会更早赴澳——父母一直有计划送我去澳门发展,从小他们就常说澳门的待遇政策都很好。 2023年9月,一个偶然契机出现了:澳门政府颁布了回归以来首个《人才引进计划》。我在网上看到这项面向高端人才的计划时,发现自己的履历与申请条件高度契合。 考虑到澳门能带来更好的发展前景——无论是生活品质、家人团聚还是商业机会,我当即提交申请。由于材料齐全,流程异常顺利:2023年9月申请,2024年1月就正式获批澳门居民身份。 ——是什么契机让您决定重返赛场? 朱雨玲:其实并非突然决定。虽然2024年1月就取得了澳门居民身份,但当时仍在天津大学任教,完全没有以选手身份打球的计划。不过我一直没有远离乒乓球,有时指导零基础的大学生,有时培训校队有基础的学生。即便拿到澳门身份证后,我依然专注于教学和学术工作。 直到7月底,突然收到WTT澳门冠军赛的外卡邀请。澳门乒协询问我是否愿意参赛,那时感到不知所措。现在的身份与现役选手截然不同:我已是大学教师,学生口中的"朱老师"。但最终,我想再一次站在最喜欢的乒乓球比赛的舞台上,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竭尽全力 在学校,我指导学生并陪伴他们观看比赛,所以我询问他们的意见,学生们听说我可能复出时,纷纷说“想在电视上看老师比赛”,这些话深深触动了我。于是我重启了“每周至少三次训练”的计划。但是说实话,我非常忐忑自己能不能做到。直到有学生暑假主动留校陪我训练——他们有的帮我多球训练,有的当陪练,这些支持给了我莫大勇气。 【未完待续,共两期】
难怪朱雨玲可以赢早田希娜,原来是有国乒的帮助。朱雨玲这位前国乒主力,前世界第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