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当年提出武汉“封城”举措的李兰娟院士,为国家立下了卓越功勋,可谁都

静赏秋月意韵绵 2025-04-08 11:39:27

2020 年,当年提出武汉“封城”举措的李兰娟院士,为国家立下了卓越功勋,可谁都没料到,这位在医学界威望极高的专家,竟是靠着自学中医,才有了后来声名远扬的院士之名! 信源:国之栋梁:李兰娟院士—当代青年人的楷模,新浪网 2020年初,武汉突发新冠疫情,短时间内病毒迅速蔓延,城市被按下暂停键。医院人满为患,医护人员昼夜奋战,防护物资极度紧缺。 就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斗打响时,已经年逾古稀的李兰娟院士,再次披挂上阵,冲锋在前。 那一年,她已经73岁,原本可以在家颐养天年,但国家有难,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逆行而上。 除夕之夜,本该是阖家团圆的时刻,但对李兰娟而言,却是另一场战斗的开始。 那天晚上9点多,她刚刚在北京参加完国家卫健委召开的紧急会议,顾不上休息,便匆匆从首都机场飞回杭州。 机场的简易餐厅里,她一个人默默地吃着一份饺子,那是她除夕的“年夜饭”。没有红灯笼,也没有家人的陪伴,只有飞机起落和紧张的思绪。 她边吃边与同事通电话,商讨应对策略。 回到杭州后,她没有回家,而是直接赶往工作单位。在会议上,她正式向国家提出申请,请求带队前往武汉支援。 “我可以带队去武汉,那里需要我,我随时可以出发!”话语坚定而有力,毫不拖泥带水。 这个请求并非冲动,而是她经过反复思考后的决定。她深知自己作为传染病领域的权威,有责任在这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仅仅过了两天,李兰娟便带着一支由顶尖医护专家组成的医疗团队,踏上前往武汉的列车。凌晨四点,她抵达了这座按下“暂停键”的城市。 车站外,天还未亮,空气中透着寒意。她简单吃了些早餐,就立刻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 她的工作节奏之快、强度之高,让跟随她的年轻医生都直呼吃不消。有医生透露:“她每天只睡三小时,我们根本跟不上她的节奏。 她太拼了,太逞强了,但我们又拦不住。” 在武汉期间,她几乎不停歇地奔走于各个医院、疾控中心和指挥部之间,会见一线医护、了解救治情况、调整治疗方案,还要亲自查阅大量病例资料。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她是第一个提出“武汉封城”建议的专家之一。 在当时,封城意味着巨大的政治和社会代价,但她依然坚定地提出了这一建议。 在1月20日,她在中央电视台的一次公开采访中明确表示:“目前疫情非常严重,已经出现人传人现象,必须采取非常措施,尤其是对武汉这样的大城市,要果断采取封闭措施。” 正是她的坚定建议,为后续果断封城赢得了宝贵时间。 在武汉的每一天,她都身穿厚重的防护服,深入病房,观察病人情况。她不仅是科学家、医生,更像是一个无声的指挥官,用自己的行动鼓舞着周围的每一个人。 即使在晚上,她也不曾真正休息。她总是拿着笔记本,翻阅资料,与团队开会讨论病毒传播机制和诊疗方案,有时甚至在床头记录灵感和应急建议。 她曾在日记中写道:“我年纪大了,但我还有用,我不能躲在后面看着年轻人上前冲,我要和他们一起战斗。” 她的坚守与勇气,给了无数人力量。正是因为她的及时建议和果敢行动,中国才得以及时控制住疫情的蔓延,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损失。 在疫情最严峻的那段时间,李兰娟几乎成了无数人心中的“定心丸”。她用自己七十多岁的年纪,证明了什么叫做责任与担当。 无论是凌晨开会,还是冒着风险深入疫区,她始终走在最前线。不计个人得失,不惧生死危险,只为守护人民的健康。 后来,有媒体在报道中这样评价她:“她不是钢铁侠,但她比钢铁还坚强。”而在普通人眼里,她就是那个为大家撑起一片天的“李奶奶”。

0 阅读:66
静赏秋月意韵绵

静赏秋月意韵绵

静赏秋月意韵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