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7年,于谦被斩,锦衣卫前去抄家,竟一无所获,正在垂头丧气之际,突然发现一间小屋,门锁森严,众人叫嚷着踹开门蜂拥而入,不料,下一秒,空气瞬间安静,所有人齐刷刷地退了出去。 1449年夏天,北边的瓦剌部落在太师也先的带领下变得越来越强。他们统一了蒙古各部,野心勃勃地盯着中原。 那时候明朝的军队好多年没打仗了,兵将都松懈得很。瓦剌这些年一直在蒙古打来打去,战斗力强得吓人。没多久,大同和宣府两座边城就被攻破了。 明英宗年轻气盛,想干一番大事,加上王振在耳边吹风,说瓦剌不过是些蛮夷,不值一提,他就真决定御驾亲征。大臣们劝得嗓子都哑了,尤其是兵部左侍郎于谦,苦口婆心说这仗不能打。可英宗不听,三天内从附近凑了20万兵马,浩浩荡荡出了北京。走之前,他把两岁的儿子立为太子,让弟弟朱祁钰监国,于谦留下来守京城。 大军刚出发,王振就派宋瑛和石亨去迎敌,结果俩人打不过,宋瑛还死在战场上。 瓦剌的骑兵来了,把明军围得死死的。王振急了,下令挖壕沟守着。可土木堡压根没水源,20万人三天没水喝,渴得要命。瓦剌派人来说要议和,王振高兴坏了,让他们撤兵。明军一见瓦剌退了,赶紧去找水,结果刚到河边,瓦剌骑兵又杀回来。英宗被瓦剌抓走,成了俘虏。 消息传回北京,朝廷乱了套,吏部尚书王直岁数大,吓得六神无主。关键时刻,兵部左侍郎于谦站了出来。他冷静地说,不能逃到南京,得守北京,不然大明就完了。他建议调全国的预备兵、运粮兵过来,还让人从通州运粮草。 孙太后看于谦有主意,提他当兵部尚书,把守城的重担交给他。于谦没辜负这份信任,几天内凑了20多万人马,粮草也备齐了。于谦跟孙太后商量,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钰当皇帝,号景泰帝。这样就算英宗回来,也没法直接要回皇位。 瓦剌果然带兵来了,可城墙高粮足,仗打得硬气。于谦亲自上城墙指挥,带着兵将跟瓦剌拼了个你死我活。瓦剌没讨到便宜,只好退兵。北京保住了,大明喘过了一口气。 瓦剌见打不下来,又放不出啥狠招,只好派人来说和,把英宗送回来。朝臣们挺高兴,可景泰帝心里不痛快。他在大殿上说,当初他不想当皇帝,是大臣们硬推他上位的。现在仗打赢了,他坐稳了龙椅,不想让位。于谦站出来说:“天位已定,没别人了。”这话让景泰帝放心了,他派人把英宗接回北京。 英宗回来后,景泰帝防他跟防贼似的,把他关在南宫。那地方四面都是高墙,门锁得死死的,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英宗在那儿住了七年,吃穿用度都紧巴巴的。 景泰帝后来废了英宗的太子,立自己儿子当太子。可这孩子没几年就病死了,他也没别的儿子。大臣们劝他立英宗的儿子,他不干,天天跟人吵,自己还染上重病,躺床上起不来。这时候,石亨看准了机会。 石亨当年跟宋瑛打瓦剌时输了,宋瑛死了,他被关进牢里。北京保卫战前,于谦把他放出来,让他戴罪立功。仗打赢后,石亨得了赏,可于谦不要封赏。石亨想报恩,提议赏于谦的儿子,结果于谦当众骂他徇私,搞得石亨下不来台。从那以后,石亨就记恨上了。 石亨见景泰帝病重,英宗被关着,就动了心思。他想放英宗出来,自己当大功臣。 1457年正月十七凌晨,石亨带人打开南宫门,把英宗扶出来。英宗喊:“我是太上皇!”守卫不敢拦。早朝时,石亨宣布英宗复位,大臣们虽惊讶,但没人反对。景泰帝病得快死了,又没儿子,英宗回来顺理成章。 英宗复位后,石亨和徐有贞得了势。他们马上报复于谦,抓了他和内阁首辅王文,说他们想立外地的藩王当皇帝。英宗听了心里不是滋味,毕竟于谦救过大明。可石亨他们说,要是景泰帝死了,皇位该传给太子,不是英宗。现在英宗复位,得有个说法。定于谦的罪,就能把复位说成平叛,名正言顺。英宗想想,点了头。 1457年2月16日,于谦被押到北京街头砍了头,那年他60岁。英宗的母亲孙太后听说后,吃不下饭,整天抹泪。 朝廷派出锦衣卫前往于谦府上抄家,意欲搜刮他的财产,以充实国库。锦衣卫来势汹汹,搜遍了府邸的各个角落,却让他们大失所望,府中空空如也,未搜到半点值钱的东西。 正当他们垂头丧气,准备空手而归之时,突然有人发现府邸深处有一间小屋,与其他房间格格不入,门上挂着一把沉重的大锁,看上去神秘而古怪。锦衣卫们像是发现了宝藏,个个眼前一亮,叫嚷着让人把门撞开。 "砰"的一声巨响过后,小屋的门应声而开。 小屋里静静地放着两件物什:一件色彩斑斓的蟒袍和一把黝黑发亮的宝剑,虽然灰尘覆盖,却掩盖不住它们的华贵与尊荣。锦衣卫们认出,这正是当今天子朱祁钰所御赐之物,蟒袍上绣着龙纹凤饰,宝剑上镌刻着"忠君爱国"四个大字。 于谦非但没有将它们视若珍宝,反而将其束之高阁,锁在密不透风的小屋中,从不示人,也从未以此炫耀,好似他根本就不在乎这些身外之物。 锦衣卫对此震惊不已,他们本以为这位权倾朝野的大学士会奢靡腐败,沉溺于享乐,却不曾想他竟如此清廉自守,视富贵如浮云。 参考资料 《明史·卷一百七十·列传第五十八·于谦(子冕)》
1680年,康熙喝的醉醺醺准备就寝时,看到伺候自己宽衣的宫女颇有姿色,康熙便告诉
【2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