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安徽85岁的女尼仁义师太临终前告诉他的徒弟:“我后不烧,将我放入大瓮

清风拂面剑如霜 2025-04-08 16:51:53

1995年,安徽85岁的女尼仁义师太临终前告诉他的徒弟:“我后不烧,将我放入大瓮中,三年后再开,我就是佛陀”,3年过去了,徒弟开了大水缸,当时就傻眼了。 比丘尼仁义法师,出家前俗家姓马,名淑珍,少时家境贫寒。然而,仁义自幼勤奋好学,尤其醉心医学,悬壶济世的理想在她心中萌芽。她拜师学艺,苦练医术,终成一代名医。仁义医者仁心,不仅精湛医术,而且悬壶济世,救死扶伤,在当地备受爱戴。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仁义毅然参军入伍,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战地医师。在朝鲜战场上,仁义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不眠不休。她以娴熟的医术和无私的大爱,感动了无数人。战火纷飞中,仁义更加深刻地领悟到生命的可贵,众生皆苦的道理。 战争结束后,仁义法师回到祖国,开始了云游四方、广结善缘的修行之旅。首站来到河北邯郸,仁义法师感念当年人民的恩情,决定在此修庙宣法,引导众生向善。她手持药箱,走街串巷,施医赠药,传播佛法慈悲。邯郸百姓对这位既懂医术、又通佛理的奇女子交口称赞。 法师又转至石家庄,她看到战争创伤尚未愈合,民生困苦,便四处奔走,募集资金,修桥铺路,改善民生。一座座寺庙在仁义法师的推动下落成,石家庄的佛教事业渐趋兴盛。仁义以慈悲喜舍感化世人,以智慧辨析是非,令众生纷纷皈依三宝。 山西浑源,五台山,都留下了仁义法师修行布施的身影。在五台山拜谒文殊菩萨道场时,仁义法师受戒出家,从此行脚四方,广化众生。她虽已放下红尘,但悬壶济世的理想始终不渝。仁义坚信:"济世利民,广种福田,正是学佛修行之道。" 仁义法师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所到之处,她都以佛法善化乡里,以医术救济贫苦,不求名利,但求普度。"菩萨心肠,铁杵磨针",世人如是形容仁义法师的慈悲坚毅。一路行善,广结善缘,仁义法师为佛教事业奉献毕生,感召无数世人皈依佛门,成为一代宗师。 仁义法师一生行脚无数,临终前选择在九华山安度晚年,这与九华山深厚的佛教渊源密不可分。早在东晋时期,高僧杯渡就曾在此筑庵修行。唐玄宗年间,新罗王子金乔觉从朝鲜半岛来到中土,在九华山苦修数十载,终成正果。 1995年,85岁高龄的仁义法师在九华山静心礼佛,感悟人生,终于抱憾归西。临终前,法师嘱咐弟子,将她的遗体置入大瓮中,并言:"我后不烧,三年后再启缸相见,我将亲身示法,证明修行功德。"弟子依师嘱,以大瓮为棺,安葬仁义法师。 三年后的1999年,仁义大师圆寂三周年之日,众弟子齐聚九华,启缸验明师真身。开缸那一刻,在场所有人无不震撼——只见仁义端坐缸中,宝相庄严,肉身犹如生前,顶发、手指、脚趾,无一不完好如初。更令人称奇的是,大师身体柔软,关节可屈,肌肤还略有弹性。消息传出,举世皆惊,仁义法师随即被奉为九华山第一尊比丘尼肉身菩萨,受万人景仰。 不朽金身的出现,不仅为仁义法师的修行之路画上圆满句号,也为九华山佛教名山的地位锦上添花。事实上,九华山不败金身不止这一人。据史料记载,自唐代金乔觉肉身入塔以来,已先后出现十一尊不朽金身,堪称奇观。这些高僧大德经年苦修,最终皆于九华山灵岳证道,肉身不腐,舍利流光,彰显超凡神力。 诸多神奇事迹为九华山笼上一层神秘面纱,吸引四海信众,前来瞻仰顶礼。九华山上大大小小的寺院,都与这些得道高僧结下不解之缘。比如香火最旺的地藏禅寺,供奉着金乔觉菩萨的舍利真身;千年古刹化城寺,则是金乔觉修行圆寂之所,也是如今九华山寺院的"总丛林"。此外,还有始建于明代的祇园寺,清代兴建的旃檀林,无一不是九华山的明珠秀璧,值得细细参详。

0 阅读:58
清风拂面剑如霜

清风拂面剑如霜

清风拂面剑如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