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志愿军师长王扶之负伤回国,偶遇一赶车老丈,于是便乘车回家,两人相谈甚

牧童的娱论 2025-04-08 16:54:23

1953年,志愿军师长王扶之负伤回国,偶遇一赶车老丈,于是便乘车回家,两人相谈甚欢,可谁料分别之前,老农询问道:“我儿王硕,12岁就参了军,你能帮我打听一下吗?”王扶之听完浑身一颤,喊道:“爹,我就是王硕呀!”   1953年初春,朝鲜战场的硝烟尚未彻底散去,志愿军部队陆续凯旋归国。   王扶之,某志愿军师长,因在一次战斗中不幸受伤,考虑到他已经十几年没回过家了,领导便安排其先行回国疗养。   那天他乘火车抵达河北某地小站,离家还有几十里路。   时值黄昏,山道泥泞,天又阴沉沉的,他拄着拐杖走了一段,正犯愁时,前方传来一阵吆喝声,一辆破旧的牛车缓缓驶来。   车上坐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农,身形瘦削,脸上布满了岁月的风霜。   “同志,要搭车吗?顺路。”老农笑着说,露出一口黄牙。   王扶之感激地点点头:“那就麻烦大爷了。”   牛车颠簸,车轮在泥泞中碾出深深的印痕。两人一路交谈起来。   老农姓王,家住前面二十里外的傅家庄,老伴早年去世,膝下独子叫王硕,十二岁那年,偷偷跑去参了军,之后便杳无音信。   说到这,老农叹了口气,目光望向远处的山影。   “那年他走的时候还不到我肩膀高,一眨眼就是十多年了。我托人打听过几回,都没音讯。”   “人家都说,他恐怕……唉,我这老骨头,就盼着能再见他一面,哪怕是知道个确切的消息,也好安心下去。”   王扶之听得心头一紧,胸腔仿佛被人重重击了一拳,脸色微微发白。   “您说……您儿子叫王硕?是哪年参军的?”   “1939年,鬼子打到村口那年。那天村里来了支八路军,王硕看着人家抬枪跨马,眼都直了。第二天人就没影了,后来听人说他跟着部队走了。”   牛车渐渐停在村口。夜色已深,远处隐隐可见灯火点点。   老农跳下车,正要招呼王扶之下车,忽然像想起什么似的,试探着问:“同志,你在部队当官,能不能帮我打听打听我那孩子?叫王硕,王字是王八的王,硕是硕大的硕……”   “爹——我就是王硕呀!”王扶之猛地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泪水像断线的珠子滚落下来。   老农愣住了,手里的缰绳一松,老牛“哞”地一声叫,差点把车拉跑。   他不敢相信地盯着眼前这个高大的军官,喉咙滚动半天,才颤声问:“你说……你是我儿王硕?你……你不是姓王扶之吗?”   “我小时候离家时怕连累你,入伍那年,指导员帮我改了名字。他说,扶之,就是扶助人民、保家卫国之意。”   王扶之一边说一边将军帽摘下,露出额头上一道浅浅的伤疤:“你还记得吗?小时候我在院子摔了一跤,头上缝了三针,这疤还在……”   老农踉跄几步,上前抚摸着那道疤,手指发抖,眼泪再也止不住。他忽然大声喊道:“硕儿!真是你啊!我的娃!”   这一幕,震撼了周围出来看热闹的乡亲们,有人喊:“快去告诉村里王大叔找回儿子了!”   也有人悄悄抹着眼泪:“老天有眼哪,十几岁出去的娃,回来都成将军了!”   第二天,消息传遍全村,村口挂起了红灯笼,锣鼓喧天,大家自发组织欢迎王家父子团聚归来。   王扶之脱下军装,穿上老父亲准备的新布衣,一口一个“乡亲们”叫着,眼里盛满了久别重逢的喜悦与沉稳的悲怆。   他曾经历无数生死,见过无数战友牺牲的瞬间,但从未像此刻这般,感受到血浓于水的震颤。   战争夺走了太多亲情,如今能有这份天人相聚,他唯有珍惜。   老农王大爷常坐在村口晒太阳,逢人便笑呵呵地说:“我家娃,打鬼子、打美军都不怕,是顶天立地的汉子,但回家叫我一声‘爹’,我才知道,胜了天下,不如一家团圆。”   王扶之因为有才识,后来被主席调到了北京的重要岗位上。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王扶之  

0 阅读:580
牧童的娱论

牧童的娱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