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4月,老山前线,实习军官黄登平正在站岗放哨。在浓雾之中他突然发现有人影闪过,于是他急忙向班长汇报。没曾想只有一个人相信他的说辞,无奈之下,他们只能开始准备战斗。 黄登平,1960年生在广东一个普通人家,打小就对当兵着迷。村里老兵讲故事时,他总是挤在最前面,手里拿根树枝在地上画来画去,心里憋着当英雄的劲儿。1982年,他考进南京军事学院,圆了穿军装的梦。在学校,他不是那种混日子的人,课堂上坐第一排,笔记写得满满当当。特に地形分析和战术研究,他特别有天赋,教官都拿他的作业当样板给同学看。两年后,中越边境打得火热,老山前线急需人手,黄登平被抽调上前线。那时候他还是个实习军官,满脑子想着怎么把书本上的东西用在战场上。 到了老山,他被分到昆明军区陆军第14军的一个连队。刚开始没让他直接上阵,而是干起了后方勘察地形、画作战地图的活儿。每天早上,他背着几十斤的工具上山,踩着泥泞的路,风吹得脸生疼,但他从没喊过苦。地图上那些线条、标记,都是他一点点量出来的,连队打仗全靠这些情报。他手上磨出了老茧,裤子也划破好几条,可他就当这是磨砺自己的机会。战友们慢慢看出来,这小伙子靠谱,干活不含糊。 1984年4月的一个深夜,老山前线被浓雾裹得严严实实,能见度低得吓人。黄登平站岗时,眼睛死盯着前面,突然觉得雾里有点不对劲,好像有人影晃动。他心里一紧,赶紧跑去跟班长说。班长听完有点怀疑,那么大的雾,谁能看清啥?其他人也觉得他太紧张了,有人还开玩笑让他别自己吓自己。但战友张强站出来,说黄登平观察一直很准,值得信一信。黄登平没多废话,直接跟班长申请带人去查。班长想了想,同意让他和张强去探探情况。 两人摸进雾里,顺着黄登平指的方向走,没多久就发现了地上有新鲜血迹。这下子全明白了,肯定有情况。血迹断断续续,最后停在一处石缝前。黄登平判断敌人可能藏在这儿,果断掏出手榴弹扔进去,一连扔了好几颗。爆炸声响得震天,烟散开后,他们冲进去一看,石缝里躺着15个敌兵,全被炸得不成样,旁边还有些武器和补给。原来这是敌军一支小队,想趁雾偷袭阵地。要不是黄登平发现得早,后果不堪设想。 回来后,黄登平和张强把情况一五一十跟班长说了。天亮雾散,连队搜查了那片地方,确认了敌军的偷袭计划。班长拍着黄登平的肩膀,说这次多亏了他。消息传到上面,指挥部也知道了他的事迹,几天后开了个小会表彰他。他肩上多了枚勋章,名字也被写在营地的木板上。战友们聊起这事儿,都说他胆大心细,硬是把全连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之后,黄登平不再只干后方的事,上级让他带一个小队守关键阵地。他每天带着人巡防线,爬山头检查掩体,从不偷懒。有一次敌军试探进攻,他带着小队靠地形打回去,硬是守住了阵地。战争结束后,他的故事被写进部队档案,成了老山前线的一段传奇。退役后,他回老家过起了普通日子,但战友聚会时,大家还是爱提那晚的事。 黄登平这人,没啥花里胡哨的光环,就是实打实的干劲和责任心。他站岗时能发现人影,不是运气好,而是他比别人多留了个心眼。班里人不信他,他也没生气,而是用行动证明自己。扔手榴弹那段,更看出他的果断,换成别人可能还犹豫半天。他干的事儿听着挺传奇,但剥开看,就是一个普通兵踏实做事的结果。战争里,这种人最靠谱。 再说他画地图那段,别看不起眼,那可是前线命根子。地形摸不清,部队打仗就跟瞎子似的。他每天爬山、记数据,手上的茧子就是证明。这种默默干活的精神,比冲锋陷阵还难能可贵。后来带小队守阵地,他也没啥大话,就是老老实实把每件事做好。这种人,不靠运气,全凭本事和坚持。 黄登平的故事,讲的不是一个人多牛逼,而是战争里普通人的担当。那晚雾那么大,谁都可能当没看见,但他没放过那点可疑的影子。班里人怀疑他,他没硬杠,而是拉着张强去查清楚。这种不服输又冷静的态度,真挺接地气。战友张强也挺关键,别人不信时,他站出来支持,说明战场上信任多重要。 再说他后来的表现,带队守阵地也好,巡防线也好,没啥惊天动地的场面,就是踏实干活。战争不是光靠喊口号,更多时候是这种细节堆出来的胜利。黄登平不是天生英雄,就是个普通年轻人,但在关键时候站得住,靠的就是那份责任感。这种人性里的光,不是瞎编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能让人感受到的。
1984年4月,老山前线,实习军官黄登平正在站岗放哨。在浓雾之中他突然发现有人影
混沌于浮云
2025-04-08 19:17:48
0
阅读:841
1778
实习军官居然要回乡下
用户10xxx25
那叫见习军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