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91岁的周培源散步回家后觉得有点累,他像往常一样,贴在妻子耳旁说"我爱你",便躺下休息。谁料,这一躺,他再也没有醒来。 周培源生于1902年,出身江苏一个传统书香门第。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的父母异常开明,极为重视子女教育。少年时代的周培源在上海名校接受教育,展现出非凡的学习天赋。他并未因家境殷实而骄傲自满,反而更加发奋图强,最终凭借自己的实力考入了清华大学。 从清华毕业后,周培源获得了公派留学的宝贵机会。远赴美国的他,仅用三年时间就获得了加州理工学院的博士学位,成为该校历史上第一位中国籍博士。在国外取得这样的成就,周培源本可以选择留在美国,享受优越的科研条件和生活环境。然而,怀揣着报效祖国的理想,他毅然接受了母校清华大学的邀请,回国成为一名物理学教授。 回国后的周培源,年纪轻轻就成为了清华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开始了他在中国教育界和科学界的杰出贡献。他将先进的物理学知识带回中国,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 然而,学术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在周培源的研究生涯中,他曾遭遇过一次重大的学术瓶颈。上世纪30年代初,他在流体力学研究中遇到了当时世界公认的难题。连续几个月的实验和计算都无法取得突破,这让年轻的周培源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面对挫折,周培源没有轻言放弃。他每天工作到深夜,反复验证每一个假设,重新审视每一步推导。终于在一个寒冷的冬夜,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后,他发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成功建立了一个新的理论模型。这一突破不仅解决了他面临的难题,还为中国力学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专注于学术的周培源,在感情生活上却是个"迟到者"。到了适婚年龄,他依然单身一人,这让身边的朋友们都为他着急。一次偶然的机会,朋友邀请他到家中做客,并借机向他介绍了几位适龄女青年的照片。 当周培源翻看到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学生王蒂澂的照片时,他罕见地愣住了。照片中的王蒂澂气质非凡,有着"清水出芙蓉"般的自然美。这位被誉为学校"八大美女"之一的英专生,不仅外表出众,还品学兼优,思想开明。 在朋友的安排下,两人很快见了面。虽然初次见面有些许尴尬,但随着交谈的深入,两人发现彼此间有着诸多共同语言。不善言辞的周培源开始用实际行动追求王蒂澂,每天接送她上下学,邀她看电影、逛公园,慢慢打动了这位才女的心。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的教育和科研环境遭受严重打击。1937年,周培源不得不与家人一起离开北京,辗转迁往西南边陲继续教书和研究。在这段颠沛流离的岁月里,条件异常艰苦,实验设备简陋,资料匮乏,甚至连基本的教学场所都难以保障。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周培源展现出非凡的学术韧性。他利用有限的资源,自制简易实验装置,继续他在流体力学领域的研究。白天上课,晚上伏案工作,常常只点着一盏煤油灯写作到深夜。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周培源完成了他的重要学术著作《流体力学基础》。 1932年,周培源与王蒂澂喜结连理。婚后不久,王蒂澂不幸患上了肺结核,这在当时几乎是一种不治之症。面对妻子的病情,周培源从未想过放弃。他将王蒂澂送入医院疗养,自己则承担起了照顾家庭的重担。 这样的坚持持续了一年多,让人欣喜的是,王蒂澂的病情竟然逐渐好转,最终康复回家。这段经历不仅考验了他们的爱情,也让两人的感情更加深厚。 在繁忙的教学和科研之外,周培源的日常生活十分简朴。他有固定的作息习惯,每天清晨起床读书,下午必定出门散步。这个散步的习惯,他保持了几十年,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回家后,周培源总会主动承担家务。洗衣做饭,收拾房间,照顾孩子,这些"家庭琐事"在他看来也是责任的一部分。更让人感动的是,无论多么忙碌和疲惫,他都会在每天晚上对妻子说一句"我爱你"。这句简单的话语,成了他们之间最特别的仪式。 周培源的这种平凡中透露出的伟大品格,不仅体现在他对家庭的责任感上,也体现在他对生活的态度上。他常说:"人生在世,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正是这种兼具理想与务实的生活态度,塑造了他完整而丰富的人生。 1993年那个平凡的下午,当91岁的周培源从散步回来,对妻子说出最后一句"我爱你"后离世,六十年的深情就此定格。王蒂澂面对丈夫突然离世,悲痛欲绝,但也深感丈夫用一生兑现了对她的承诺——"六十年我只爱过你一人"。
1993年,91岁的周培源散步回家后觉得有点累,他像往常一样,贴在妻子耳旁说"我
无畏战士闯龙潭
2025-04-08 19:44:07
0
阅读:274
阿亿
六十年来我只爱过你一人[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