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杨振宁初识翁帆时,留下的一张珍贵照片,这是翁帆与杨振宁的第一次见面,也

鹏天玩转旅游 2025-04-08 23:09:43

90年代,杨振宁初识翁帆时,留下的一张珍贵照片,这是翁帆与杨振宁的第一次见面,也是他们留下的第一张合影,当时的翁帆还是一个大学未毕业的小姑娘。 那张发黄的照片,已经尘封了将近三十年。照片中的杨振宁和杜致礼神采奕奕,而在他们身旁,站着一位身着蓝白衬衫的女孩。女孩面庞青涩,眼神中却透着超乎年龄的稳重与智慧。她就是当时只有19岁的翁帆,汕头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大一学生。 1995年,第一届国际华人物理学大会在汕头大学举行。这场盛会吸引了众多国际知名学者,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杨振宁教授夫妇。作为学校特别安排的接待员之一,翁帆肩负着接待这位世界级物理学家的重任。 "当时我非常紧张,毕竟是要接待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翁帆曾在多年后的一次采访中回忆道。尽管紧张,但在汕头大学读书的翁帆已经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质。平日里,她不仅学习成绩优异,几乎年年都是班级第一,还敢于打破常规,染着那个年代少见的黄发,穿着风格前卫的衣服,成为校园里的"风云人物"。 这些特立独行的性格,源自她特殊的家庭背景。翁帆出生于广东一个优渥的家庭,父亲是潮州中国旅行社的负责人,精通中国文学,对诗词和音乐有着深厚的造诣。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翁帆自小便既有大家闺秀的气质,又不拘泥于传统束缚。 接待期间,翁帆表现得体贴周到,她细心考虑到杨振宁夫妇的年龄和身体状况,特别安排了合适的行程和饮食。这种体贴入微的服务让杨振宁夫妇感到温暖,对这个年轻女孩留下了深刻印象。 会议结束前,杜致礼特意握着翁帆的手说:"你是个好姑娘,希望你好好学习,将来能到美国去深造。"这句鼓励的话语,也被永远定格在了那张合影中。当时没有人会想到,这张看似普通的合影,竟是命运的伏笔。 合影后,翁帆和杨振宁夫妇保持着书信往来。在那个电子邮件尚未普及的年代,这种跨国书信交流显得弥足珍贵。每一封信,都是连接两个完全不同世界的纽带,却没人知道,这条纽带会在多年后将他们的生命紧密相连。 那张青春合影拍摄后,翁帆和杨振宁各自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大学毕业后,翁帆并没有如杜致礼所愿去美国深造,而是直接步入社会。通过同校师兄的介绍,她进入一家公司担任翻译工作。以她出色的外语能力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很快就获得了同事们的认可和好评。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才工作一个月的翁帆突然递交了辞职信。原来,她遇到了自己的初恋,为了追求爱情,她毅然决定与这位普通公司的小职员在香港办理了结婚手续。为了这段婚姻,翁帆甚至放弃了自己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到家庭生活中,照顾丈夫的饮食起居。 "我当时完全被爱情冲昏了头脑。"翁帆后来这样评价自己的第一段婚姻。尽管她付出了全部心血,这段婚姻却只维持了两年就宣告结束。婚姻的失败让翁帆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她决定重返校园寻找新的方向,于2002年考取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系继续深造。 与此同时,在大洋彼岸,杨振宁和杜致礼的生活一如既往地平静而充实。这对从西南联大师生情谊发展而来的夫妻,已经携手走过了半个多世纪。他们的爱情故事始于1944年,当时拿到西南联合大学硕士学位的杨振宁在等待赴美签证期间,在西南联大附中担任代课老师,杜致礼便是他的学生之一。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2003年,杜致礼因病离世,结束了与杨振宁长达53年的婚姻。失去挚爱的杨振宁沉浸在无尽的悲痛中。就在这段艰难时期,他收到了一封特别的电子邮件——翁帆得知杜致礼去世的消息后,专门发信表示慰问。 一封简单的慰问信,成了两人再次连接的起点。从邮件到电话,两个孤独的灵魂渐渐走近。虽然相隔万里,却有说不完的话题。翁帆会向杨振宁分享她的旅行见闻,杨振宁则会谈起自己的研究生活。在这些交流中,杨振宁感受到了久违的活力,而翁帆也得到了心灵的慰藉。 2004年,杨振宁邀请翁帆到中山大学见面。这次见面,让两人的关系迈向了新阶段。经过深思熟虑,杨振宁通过电话向翁帆求婚。接到电话的翁帆欣喜之余,还调皮地责怪道:"哪有向人求婚不送玫瑰的?"杨振宁笑着承诺:"下次见面一定补给你。" 婚讯传出后,舆论一片哗然。家人的反对、社会的质疑接踵而至。面对父母的愤怒,翁帆坚定地表示:"非他不嫁。"在得知女儿的决心后,尊重女儿选择的父母最终点头同意。 2004年12月,82岁的杨振宁与28岁的翁帆走进了婚姻的殿堂。这段相差54岁的"爷孙恋"引发了广泛争议,但两人却对此毫不在意。翁帆在一次采访中表示:"我们自己没有什么压力,倒是外面的声音很大。" 十八年过去了,杨振宁的钱基本都捐给了祖国教育事业,包括出售美国豪宅的所得和清华大学给他的年薪。如今99岁的杨振宁依然身体硬朗,在翁帆的悉心照料下,仍能为中国科学教育事业贡献力量。曾经的质疑声渐渐平息,人们开始理解并尊重这段真挚的感情。

0 阅读:28
鹏天玩转旅游

鹏天玩转旅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