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秋天,黄冈城北的集市上,一群军人穿得吊儿郎当,挤在人堆里吵吵嚷嚷,还推搡了卖菜的老乡。 一个穿着便装的老人从人群里走出来,直接问他们是哪部队的。 几个兵抬了抬下巴,说话还挺冲:“我们在执行任务,管不着。” 那一刻,没人知道,眼前这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是刚刚卸任海军司令员的开国上将韩先楚。 韩先楚是黄冈人,这次回乡探亲没惊动地方,只带了一个工作人员,住在城郊的一个小院里。 原本想着安安静静走走乡亲,结果才出门几天就碰上这事。 他站在集市边,看着那几个年轻兵走远,脸色铁青。 旁边有村干部认出他,低声说:“韩司令,这些兵最近经常惹事,穿着军装横来横去,镇里没人敢管。” 当天晚上,韩先楚没多说什么,回到住处就让人拨通了武汉军区的电话。 他说话干脆利索:“黄冈驻军,军纪松散,扰乱地方,三天内查清楚。如果你们处理不了,我直接向中央军委写报告。” 对面接电话的是武汉军区司令员张震,老战友,辽沈战役一个阵地上扛过枪的。 他一听这话,知道事不小,连夜组织工作组赶去黄冈。 这事后来传得沸沸扬扬,调查结果出来,那几个兵是某工程部队的,奉命来黄冈修营房,平时管得松,连队干部也不在。 他们确实没有任务,只是擅自外出逛街吃饭,一路嬉笑怒骂,还推了个卖鸡蛋的老太太。 韩先楚当时没让人押他们走,而是让地方干部配合记录情况,留下一句话:“一个士兵的一句话,就能坏了部队的名声。” 张震那边动真格的了,立马派了纪委和政工干部来整顿。 这几个兵被记大过,原单位连队被通报批评,连长被调职,一场纪律整顿在黄冈驻军全面展开。 那个月,不管是做后勤的、搞通讯的,还是站岗放哨的,全部集训,开会学习军纪军规,连请假外出的流程都重新规定了。 事情传到北京,不少老干部都竖起大拇指,说老韩这火发得对,老一辈人打过仗,知道纪律比命还要紧。 韩先楚打过长征、打过辽沈、打过抗美援朝,他眼里容不得这些“玩军装”的。 1951年在朝鲜,他手下就有个营长私自拿百姓东西,他当场撤了职,后来写进《解放军纪律通报》,这次在黄冈,他一样动真格的。 有记者来采访他,说这事现在上下都知道了,他只说了一句:“部队是人民的,不是特权队伍。” 这句话后来被写进了《人民日报》的一篇报道,题目叫《老将军回乡记》。 黄冈老百姓看了拍手称快,有人说:“老将军没架子,光凭这一件事,就比那些天天坐办公室的不知道强多少倍。” 韩先楚这次回家,本来是想去孝感走走,再到麻城看看老战友的后人。 后来他只待了一个多星期就回了北京,说是身体不舒服,其实是心里窝着气。 他对身边人说:“咱们是带兵的,纪律松了,就不是部队,是乌合之众。” 1981年不是个太平年。部队正在裁军,很多单位人心不稳,技术兵种还在摸索,地方和军队的关系也复杂。 那个时候,军队里也有些人不讲规矩,靠着一身军装横行。 韩先楚回乡整顿这事,正撞上了全军抓纪律的风头,被当作典型在军区内部传达,连广州军区都派人去黄冈取经验。 武汉军区那次整顿之后,张震特意写了份情况报告,送到总政,总政又报了军委办公厅。 文件上写着:“黄冈事件虽小,反映出当前部队管理中存在漏洞,建议以此为契机,加强干部队伍思想作风教育。” 军委批示也很快,指出“部队必须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绝不可脱离人民群众。” 老百姓对这事记得牢,很多年后,黄冈还有老人说起那天集市上的情景,说老将军站在人群里,脸色比晚秋的天还冷。 谁说话都不带一个废字,就一句:“把证件拿出来看看。” 那几个兵看他没穿军装,压根不知道是谁,牛哄哄地说:“别挡我们路。” 后来才知道,挡他们路的是打过长征、参加过五次战役的开国上将。 有人说,韩先楚那一通电话,不只是管几个不守规矩的兵,更是提醒所有带兵的人:哪怕退了休,军人就是军人。 你走到哪儿,眼里就该盯着纪律,心里就该想着兵。 参考资料: 《韩先楚传》,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彭总本来确是想杀人立威的,毕竟四野横扫南中国以后,多少有点骄兵悍将的的意思,如果
【6评论】【2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