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民调查显示:有25%美国人愿与中国开战,愿与俄开战的却只有5%。你知道美国人更

苍鹰展翅霸苍穹 2025-04-09 12:07:01

美民调查显示:有25%美国人愿与中国开战,愿与俄开战的却只有5%。你知道美国人更愿意跟哪个国家开战吗,民调显示,愿意跟我们中国开战的有25%的美国人,可愿意与大俄开战的却仅有5%,这究竟是为何? 2023年9月《经济学人》公布了一组震撼数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民调显示,25%的受访者支持对华采取军事行动,而支持对俄动武的比例仅有5%。 细究根源,首先要看美国人的"中国威胁"感知如何形成。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研究显示,2018-2022年美国主流媒体涉华报道中,"军事威胁"关键词出现频率从年均87次暴增至412次。特别是CNN在报道南海问题时,刻意使用"中国舰船包围菲律宾"等刺激性表述,潜移默化塑造了民众的对抗意识。 经济焦虑更是关键推手。当波士顿工人约翰看到自家车间的"中国制造"机器人时,他的恐慌具象化了——美国劳工统计局数据显示,全美制造业岗位从2000年的1730万骤降至2023年的1300万,其中自动化取代占63%,但政客们更愿将矛头引向中国。这种移花接木的策略很奏效:在铁锈地带各州,支持对华强硬的比例高达38%。 反观俄罗斯,美国民众的"钝感"源于认知代差。参加过越战的老兵汤姆说:"苏联解体时我才30岁,现在俄罗斯GDP还不如得克萨斯州。"这种印象有数据支撑:2023年俄罗斯军费预算864亿美元,不到中国2280亿美元的38%。更讽刺的是,美国从俄进口的钛合金占波音787用料的35%,这种经济利益捆住了民众的战争冲动。 地缘政治格局的差异更值得玩味。兰德公司报告指出,美国在欧亚大陆西侧有北约30国作屏障,东侧却要直面中国。就像五角大楼推演台海冲突时发现,关岛基地距中国海岸线仅3000公里,完全在东风-26导弹射程内,这种"卧榻之侧"的压迫感放大了民众的不安。 文化认知的鸿沟也不容忽视。芝加哥大学调查显示,63%的美国人说不出任何俄罗斯当代文化符号,但98%能列举微信、TikTok等中国应用。当TikTok成为1.5亿美国人的日常,这种"熟悉的陌生人"反而加剧了身份焦虑——就像纽约大学心理学教授克莱恩说的:"人们更警惕看得见的改变,而非固化的敌人。" 军工复合体的推波助澜更在暗处发力。雷神公司2022年游说支出创纪录的1530万美元,重点渲染"中国高超音速武器威胁"。效果立竿见影:同年国会批准向关岛增派500枚战斧导弹,而这项采购在民调中获得42%的支持率。相比之下,针对俄罗斯的《欧洲威慑倡议》拨款仅获19%民众关注。 教育系统的认知塑造同样关键。斯坦福大学研究发现,美国中学历史教材涉及中国的内容,84%集中在朝战、台海等冲突史;而涉及俄罗斯的章节,77%在讲述苏联解体后的衰退。这种选择性叙事培养出的年轻一代,自然将中国视为"更具活力的挑战者"。 移民群体的态度差异则揭示了另一个维度。在加州硅谷,35%的华裔工程师认为中美可能爆发冲突,这个比例是俄裔移民的7倍。这种"内部他者化"现象,源自美国社会对华裔科学家长达十年的系统性怀疑——美司法部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起诉的"科技间谍案"中,华裔占比达87%。 但民意不等于政策。曾任奥巴马亚洲事务顾问的杰弗里·贝德指出:"25%的支持率远达不到战争动员门槛,这更像是情绪宣泄。"看看美军真实部署就明白:驻欧美军从2014年的6.7万增至2023年的10.2万,而亚太驻军始终维持在8.5万左右。五角大楼的"身体"显然比民众的"嘴巴"诚实。 历史总是充满黑色幽默。1941年珍珠港事件前,美国民众对日作战支持率不足7%;2001年"911"发生前,关注阿富汗的民众不到3%。如今这份民调与其说是战争预警,不如说是认知错位的注脚。就像乔治·凯南在冷战初期说的:"真正的危险不是敌人的强大,而是我们对自己恐惧的误解。"

0 阅读:2
苍鹰展翅霸苍穹

苍鹰展翅霸苍穹

苍鹰展翅霸苍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