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这次真的要起飞了?当大陆对美国产品加征关税时,香港却逆势而为,继续对美国产品保持零关税! 这波操作直接让香港成了中美贸易战的免税天堂,有人甚至调侃:去香港买美国货,比在大陆直接买还便宜,连运费都省了! 香港从英国殖民时期就是自由港,回归后《基本法》写得明明白白,不管哪个国家的货进来,都是零关税,连增值税、消费税都没有,这种“天生免税”的体制,全中国就独一份。 美国货进入大陆,先过34%的关税关,再加上增值税,价格直接涨一截,可到了香港,压根没这层税,连仓储、物流都是国际顶尖水平。 比如一双美国产的运动鞋,在大陆卖1500元,在香港算上运费也就1000元,深圳的消费者周末坐高铁去尖沙咀,逛一圈连买带捎,比在大陆网购还划算。 更绝的是,很多跨国企业把香港当成“缓冲带”——先把货物运到香港屯着,再慢慢往内地分销,既能避开高额关税,又能利用香港的金融优势融资,一举两得。 香港能这么玩,关键在于它是“独立关税区”,跟大陆关税体系分开。世界贸易组织里,香港是单独的成员,自己管自己的进出口政策。 2018年中美刚打起来的时候,香港就明确表态:“我们不掺和你们的事,该怎么免税还怎么免税。”这不是临时起意,而是香港维持了一百多年的商业原则。 不管国际上怎么打贸易战,来了我这儿就是“自由港规则”,谁的面子都不给,只认商业逻辑。 这波操作给香港带来的好处肉眼可见。 尖沙咀的美国化妆品专柜前排起长队,铜锣湾的进口超市里美国牛肉销量涨了40%,连中环的写字楼都跟着沾光,不少美国企业为了避税,把亚太地区总部搬到香港。 当然,香港也不是没风险,大陆网友调侃“香港成了美国货的淘宝仓”,虽说短期刺激了消费,但也有人担心会影响内地零售业。 不过香港的优势在于“差异化”,内地加税,香港免税,各做各的生意,反而形成了互补。 比如深圳的跨境电商从香港拿货,成本比直接从美国进口还低,带动了整个珠三角的供应链运转,这其实是把香港的“免税红利”放大到了整个大湾区。 说到底,香港这次“起飞”,不是靠跟风耍小聪明,而是靠几十年积累的制度优势。 自由港地位、独立关税政策、成熟的国际物流体系,这些东西平时看着不显山露水,一到贸易战这种“特殊时期”,就成了别人抢不走的核心竞争力。 就像老茶客说的:“香港这杯茶,关键在‘底子厚’——英国人留下的自由港框架,回归后大陆给的政策保障,再加上自己的商业头脑,赶上中美博弈的风口,想不冒热气都难。” 现在回头看,香港的这步棋走得妙就妙在“保持中立”,不选边站,不掺和大国恩怨,就靠自己的规则吃饭。 当全世界都在打关税战时,香港用“零关税”搭起了一座桥,让中美两国的货物在这儿碰头,各取所需。
香港这次真的要起飞了?当大陆对美国产品加征关税时,香港却逆势而为,继续对美国产品
谦语话书风
2025-04-09 12:11:2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