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魏忠贤不死,大明不亡。 看到这样的话,我只想说三个字:瞎扯淡! 【我们先

口红增添气色 2025-04-09 13:30:01

有人说,魏忠贤不死,大明不亡。 看到这样的话,我只想说三个字:瞎扯淡! 【我们先看一看,大明晚期,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大事。】 第一,土地兼并严重。 很多人对“土地兼并”这个事,看得不明白,我说详细一些。 一般来说,各王朝的起初阶段,都会做一件事,重新分配资源,具体来说:要做到耕者有其田。 为何要这样,一是得让百姓把肚子吃饱,这样就不会闹事。二是,在农业社会,农业税是最重要的税,种地的稳定了,上税就稳定了。要知道,整个明朝向农民征税,基本都是“人头税”,虽然,张居正做了一定改革,但并不彻底,成了“人头税+田亩税”的组合。 随着王朝的发展,土地兼并开始严重。 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最严重时,80%的土地被占人口总数5%的地主控制。于是,大量的无地农民就交不起税了。有时候,何止交不起税,饭都吃不起。 如此情况,就有了社会动乱的基础。 第二,党争太厉害,财政消耗太大。 外面是暴风骤雨,朝廷层面,党争不断,阉党和东林党的党争,对朝廷的改革不是正向的帮助,而是具有极大的消耗,具有极大的负面作用。 第三,自然灾害的影响,让百姓活不下去。 17世纪全球气候变冷,导致北方连年大旱,旱灾、瘟疫、地震、蝗灾等,一个都没落下。 一度,陕西等地出现“人吃人的现象”,直接引发底层农民对朝廷的失望,进而暴走起义。 第四,两大战事影响,让国库彻底空了。 东北的女真崛起,成了大明的心腹大患,关键是,女真战力不俗,一时半会无法剿灭,战争开始长期持续。 要长期开战,就得持续投入大量的资金。如此,钱从哪里来?征税。今年的征完了,就征明年的,明年的征完了,就征后年的税。这就是“寅吃卯粮”。 如果仅仅是辽东战争的话,还能艰难应付,但是,崇祯二年,农民起义又开始层出不穷,且很难镇压住。这意味着花钱的地方又多了一层。 两大战事的影响,让大明举步维艰。 我们看完基本面,再看看魏忠贤这个人。 【魏忠贤有何突出的能力。】 魏忠贤的突出能力是:为人狠辣,周边有一群人环绕着,敢于向南方的地主、富绅们开刀。 魏忠贤的不足是:这就是个权力投机者,他和他的属下们成为了一个巨大的腐败集团,而且没有治国的谋略,缺乏长远的眼光。 如果魏忠贤不死,崇祯一句话,魏忠贤真的能采取高压政策,强取豪夺,挖地三尺,会搜得更多的金钱。 如此一来,可以解决一部分财政问题,甚至会延缓农民企业的爆发。 但是,重用魏忠贤,一定是“饮鸩止渴”。他搜刮的金钱越多,手下的贪腐就会越大。征上来的钱,很大一部分会进入贪腐集团的手中。 无法控制的贪腐,会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这是历朝历代倒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过多的贪腐,反对者一定会层出不穷。 魏忠贤为了自己方的权力巩固,一定会对大量的官员开刀。如此,会有更多的官员对朝廷失去信心,甚至集体投入到敌人阵营当中。 而魏忠贤本人的治理能力缺乏,他解决不了深层次的“土地兼并”问题,他也无法解决“财政体系”的巨大内耗问题,他也解决不了“党争”问题,他更解决不了自然灾害的影响。 留着魏忠贤,继续重用魏忠贤,就像用大烟治感冒,看似暂时治了感冒,却让身体进入万劫不复。 大明亡不亡,魏忠贤不是决定因素,也成不了决定因素。他只是大明末期的一款“慢性毒药”,治不了大明的病,去不了疾病的根。

0 阅读:70
口红增添气色

口红增添气色

口红增添气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