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称以加税迫使制造业回流成本极高当地时间4月9日,美国“对等关税”政策正式生效。清华大学教授马弘称特朗普对等关税的政策目标至少包括四点,即增加联邦政府财政收入、促使制造业回流、作为谈判讨价还价的筹码以及迎合特定选民群体。通过加征关税迫使制造业回流可能性很低、成本极高。
●几乎所有经济学家都认为,通过加征关税迫使制造业回流可能性很低、成本极高。贸易结构反映了各国基于比较优势形成的国际分工,消费品如汽车、手机、服装依赖全球数十国、成百上千家供应商的高效协作。这种成熟的跨国供应链并不会因为简单粗暴的关税手段就“自然”地在美国国内建立起来,美国也并不具备适合这些产品生产的禀赋条件。
●至于通过关税提升出口竞争力,更近乎“天方夜谭”。当前美国制造业大量依赖进口工业中间品,加征关税将推高美国国内生产成本,损害而非增强其国际市场竞争力。例如,美国依据232条款对钢铝进口加征关税,看似保护了国内生产,却抬高了下游机械、汽车企业的成本,导致市场萎缩;对汽车零部件加税还直接冲击了福特和通用汽车的美国工厂。
●在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经济极端不平等造成企业生产过剩、产业工人消费能力不足,进而引发企业破产和银行挤兑的一系列危机。同时,贸易保护主义情绪抬头,美国1930年颁布《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将美国平均进口关税提高至近20%。
然而,此举非但未保护本国产业,反而招致其他工业化国家纷纷提高关税加以反制,竞争性的贸易保护措施逐步加码失控,全球贸易额萎缩至1929年的三分之一,对当时已经深陷危机的美国经济“雪上加霜”。长远看,关税战导致各国始终无法走出经济危机,恶化了失业与不平等,加剧导致社会不满情绪,助推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和政治极端化,各国之间矛盾进一步恶化,最终带来深重灾难。
●美国海外制造业回流成本极高,关税导致的回流可能仅会集中在只占美国进口总额10%到15%的高附加值产业上。例如,英特尔在美国新建一个工厂需要6000名工人、花费3年到5年时间,成本高达100亿美元。
● 各国对美国关税政策的反击将削弱美国本土制造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ING本来认为美国本土制造业产出在2025年可能迎来3%的增长,但在关税政策公布后,将该预期下调到1%。
如今,特朗普的对等关税若按4月2日税率实施,其平均关税已经超过了大萧条时期,美国对贸易的依赖也远胜当年。因此,有理由相信,如果这一对等关税按计划推进,美国乃至全世界付出的代价可能更高。热点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