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2月16日,衍圣公孔德成大婚,新娘是北京名门闺秀、状元的孙女孙琪芳。孔府上下卯足了劲,要大操大办,彰显孔府气势。婚礼前一个月,新娘就从北京赶到了曲阜,住在离孔府不远的的宅子里。因为新娘作风西化,因此婚礼上穿的是白色婚纱,踩着高跟鞋,都是进口货,让作风保守的曲阜人民啧啧称奇。
婚礼前,新娘的嫁妆就送到了,家具好多套,时髦首饰衣服更是数不清,据说排了两里地。如此盛事,蒋委员长自然不能落下,他送了套西式沙发,很多孔家宗亲没见过,都争相去坐一坐。
迎亲当天,既有中国锣鼓队,也有西洋乐队,中西合璧了。孔府里更是到处搭戏台,京剧昆曲都有,唱了三天没停。宴席也是流水席,从早到晚不停上菜。菜品根据来宾身份分为三等:
第一等是贵客席的,包括孔府本家长辈、领导、军政要员、其他身份高贵的来宾等,大部分都是海参鲍鱼等珍贵食材;
第二等是给婚礼工作人员的,比如唱戏的、安保的军警等,比第一等略差;
第三等则是门外流水席,所有来道喜的人都可以吃,虽然说第三等,但也是大鱼大肉随便吃,不要说老百姓,普通小地主平时也是吃不上的。
因此这场盛大的婚礼,得到了达官贵人到普通百姓的交口称赞,办的极其体面不说,还很有新意。
唯一的遗憾是,当天原定的证婚人无法前来,不得不启用planB,驻守兖州的二十师师长孙桐萱。感觉证婚人的低位相对新郎新娘的身份和这场婚礼的规模,稍微差了点意思?
这是因为,原定的证婚人,也就是planA是蒋委员长....那么他为啥没来呢?
回到开头看看日期就知道了,蒋委员长此时因为“西安事变”被张学良扣留在西安啦!
这鸽的理由,无法反驳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