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北大才女王承书留下一封信,便抛下丈夫孩子离开,从此杳无音讯。直到17

霭烟波渺 2025-04-09 15:49:43

1960年,北大才女王承书留下一封信,便抛下丈夫孩子离开,从此杳无音讯。直到17年后,她顶着满头白发回来,孩子们抱着她失声痛哭:“母亲啊,这些年辛苦你了!你是我们的英雄!” 王承书自幼聪慧,学习成绩突出。 她的身体并不算强健,常常生病,18岁时,她考入了燕京大学。 在同届的13名学生中,她是唯一的女性。 战乱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 不过,她与丈夫张文裕的结合,使她在个人生活上获得支持。 王承书决定赴美攻读博士学位。 尽管当时美国的奖学金政策不允许已婚女性申请,但王承书通过层层申诉,最终获得了奖学金,成为唯一一位突破性破格录取的已婚女性。 1941年,王承书赴美留学,专攻气体输运理论。 王承书面临着严峻的学术挑战,同时还遭遇了来自社会的歧视。 在博士论文答辩时,她提出的观点曾被导师强烈反对,但她依旧坚持自己的见解,最终获得了导师的认可。 她与导师共同提出的“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成为了气体动力学和高空物理学中的经典公式。 然而,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王承书决定回国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中去。 可是,当时美国对于大量华人学者归国设下了重重障碍,王承书也未能顺利归国。 然而,她仍通过种种方式将自己的研究资料和学术成果寄回中国。 她与丈夫不断尝试向美方递交回国申请。 最终,在1956年,她终于得以返回祖国。 此时的中国核物理研究的空白亟待填补。 王承书回国后立即投身到物理研究的第一线,并被聘为北京大学的物理教授。 1950年代初,中国决定加速核武器的研究。 在那个时期,王承书所在的核聚变研究室十分关键。 她在这一领域并没有直接的经验,但王承书并没有退缩。 然而,1959年中苏关系急剧恶化,苏联专家撤离。 在504这座关键的气体扩散加工厂,在失去苏联专家的技术支持后,陷入了停滞。 王承书毅然接下了重担。 由于任务的极高保密性,她必须与外界完全隔绝。 1961年,钱三强再次邀请王承书参与高浓铀的研究。 它关系到我国原子弹的成功与否。 王承书再次投入到高浓铀的研发工作中 1964年,王承书带领的团队成功提前完成了高浓铀的生产。 在这期间,钱三强三次找到她,她每次的回应都简短而坚定:“我愿意。” 在工作中,王承书长期居住在集体宿舍,专心致志于科研,甚至疏于照顾自己的家庭。 她低调谦和,更将自己的积蓄捐给了希望工程,为西藏地区建起了“文裕小学”。 直至晚年,她晚年患白内障时,为了节省医疗费用,甚至笑言:“这双眼睛值6000元吗?” 她在遗嘱中要求将自己的书籍和笔记留给科研,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或教学单位,所余的积蓄也捐赠给了“希望工程”。 还有很多像王承书这样默默奉献的科学家。 于敏早年便表现出极为出色的科学天赋。 他在氢弹原理的突破中,不仅提出了从原理到设计的完整构想,而且在核武器理论研究方面也做出了贡献。 他长期领导核武器的理论研究与设计,解决了大量涉及核武器发展的复杂问题。 王大珩同样是中国科学领域中的重要人物。 他出生在江苏吴县,他主持研制了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并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台航天相机。 同时,王希季早期便开始从事火箭与航天器的研究工作。 作为中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气象火箭的技术负责人,他在中国航天事业的初期阶段作出了贡献。 此外,王希季还是“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技术方案提出者之一,并主持了该型火箭的初样研制。 朱光亚、邓稼先、程开甲等人在核武器的研究和设计上不遗余力,他们的理论研究和实验工作为中国的核武器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尤其是在试验核武器的技术体系建设上。 在航天领域,孙家栋主持研制了45颗卫星。 而钱学森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他回国后,带领中国在导弹、火箭和卫星发射技术上取得了突破。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