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紧盯俄乌战场的无人机、坦克激战时,朝鲜悄然成了大赢家,2024 年 12 月 23 日《华尔街日报》报道称,近三年,朝鲜凭借高性价比军火生产线,向俄罗斯输送海量炮弹、短程导弹,狂揽超55亿美元订单,200多家军工厂日夜灯火通明、全力赶工,网友惊叹:朝鲜GDP的半壁江山或因俄乌冲突而来 。 这场合作堪称"各取所需"的经典案例:俄罗斯前线弹药吃紧,西方制裁下采购渠道受限;而朝鲜的"老式武器库"恰好与俄军装备兼容,且价格只有国际市场的一半。 美国智库报告显示,朝鲜炮弹通过隐秘的俄朝铁路专列运输,途径中国边境时还玩起"集装箱变装游戏",更有趣的是,朝方技术人员被曝现身俄军工厂,手把手教改装"火星炮"导弹——毕竟论"用上世纪技术打现代战争",朝鲜可是行家。 朝鲜的"战时经济红利"看似荒诞却符合逻辑:其一,它打破了国际社会对朝制裁的围堵,用硬通货缓解了国内经济困境。 其二,这种"影子合作"暴露出全球军火贸易的灰色地带——只要有需求,就连被孤立的政权也能成为关键供应商。 但这场生意绝非稳赚不赔,短期看,朝鲜赚了外汇,却可能因违反联合国决议招致更严厉制裁;长期而言,过度依赖军工业会扭曲其经济结构,重现苏联"大炮代替黄油"的隐患。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合作可能助长"战争经济"的恶性循环:冲突越持久,越需要更多武器,而军火商则越有动力延续战争。 俄乌战争教会我们:现代战争的胜负不只在前线,当朝鲜的炮弹在顿巴斯爆炸时,背后是全球化时代矛盾的缩影——制裁与反制、封锁与突围,甚至道德与利益的撕扯,或许真正的赢家从来不是某个国家,而是战争本身这台永不停歇的吞金机器。
当全球紧盯俄乌战场的无人机、坦克激战时,朝鲜悄然成了大赢家,2024年12
哈皮的高高
2025-04-09 15:56:32
0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