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钱学森受邀参加了秘密会议,提出:“我国应该组建火箭军”!周总理听后,摇摇头说道:“名字太张扬,要改!” 1911年,钱学森出生在上海,1934年从交通大学毕业,次年就跑去美国留学,跟着空气动力学大牛冯·卡门混成了火箭领域的顶尖专家。新中国成立后,他一心想回国报效祖国,可美国政府愣是把他当“威胁”,把他扣了整整五年。1955年,中国政府费尽周折才把他接回来。回国后,他没歇着,直接投身到国防科技的大事业中。 1956年,他刚回国没多久,就被拉进了一场秘密会议。这次会议可不简单,牵扯到中国未来的军事科技方向。当时冷战正打得火热,导弹这玩意儿在国际上已经开始崭露头角,钱学森看得很明白:中国要想站稳脚跟,必须得搞自己的导弹部队。于是,他提出了组建“火箭军”的想法。 那场秘密会议的具体时间和地点,现在公开资料里没细说,但可以肯定的是,参会的都是国家高层和科技领域的重量级人物。钱学森在会上侃侃而谈,说导弹是未来战争的核心,中国得赶紧建一支专门的导弹部队。他管这个叫“火箭军”,听着就挺霸气。可周恩来总理听完,却觉得这名字有点问题。 为啥呢?1956年的中国,日子过得紧巴巴,工业基础薄弱,科技水平跟美苏比差得不是一星半点。那时候国际环境也敏感,冷战双方互相盯着,谁也不想让对方抓到把柄。“火箭军”这名字一听就很高调,容易让人觉得中国在搞什么大动作。周总理考虑得更深一层:咱们得低调干大事,不能还没起跑就被人盯上。于是,他提议把“火箭军”改成“第二炮兵”。这名字听着低调,实际上干的还是导弹那档子事儿。 1956年7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正式挂牌成立。这支部队的使命很明确,就是搞导弹、建战略威慑力。钱学森呢,被任命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院长,带着一帮人从头开始干。说实话,那时候条件真不咋地,设备简陋,人才也少,很多技术都得自己摸索。可钱学森不含糊,他带着团队硬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1960年11月5日,中国第一枚近程地地导弹“东风一号”在酒泉发射场升空,轰的一声,成功了!这标志着中国导弹技术总算迈出了第一步。别看“东风一号”射程不远,技术也简单,但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意义太大了——咱终于有了自己的导弹,不用完全看别人脸色了。 导弹搞起来了,钱学森的眼光可没停在这儿。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炸响,震惊世界。紧接着,1966年10月27日,中国又搞了一次“两弹结合”试验——一枚搭载核弹头的导弹成功发射。这两步走得太漂亮了,直接把中国推到了核国家的行列。 再往后,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上了天,中国成了全球第五个能发射卫星的国家。这“三连击”——原子弹、导弹、卫星,合起来就是“两弹一星”,钱学森是幕后大功臣。他不光是技术上的带头人,还特别注重培养人才。他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当教授,带出了一大批航天骨干,后来这些人成了中国航天事业的中流砥柱。 钱学森这人吧,牛归牛,但一点不张扬。他回国后,国家也特别重视他的安全。毕竟他在美国混过,又是导弹专家,敌对势力早就盯上他了。1964年,他差点中招,有人想通过投毒搞掉他,幸亏发现得早才没事。周总理知道后,直接给他配了食品检验员,连他开的那辆天蓝色轿车都换成了黑色,就是怕他太显眼被针对。这细节听着挺暖心,也说明国家对他的重视。 虽然1956年“火箭军”这名字没用上,但钱学森的理念一直没被忘。时间快进到2015年12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正式成立。这次可不低调了,直接叫“火箭军”,明摆着告诉世界:中国有这个实力了。从“第二炮兵”到“火箭军”,名字变了,但本质没变,都是钱学森当年提议的那支战略导弹部队。 火箭军的装备也牛得不行,像“东风”系列导弹,射程远、精度高,成了中国国防的硬核底牌。钱学森要是能看到这一天,估计得挺欣慰——他1956年的想法,半个多世纪后真成了现实。 钱学森2009年10月31日去世,活了98岁。他这一辈子,跟中国航天事业绑得死死的。他的贡献不光是搞出了导弹、卫星,更在于他那种“为国干大事”的劲头。他说过:“科学不是一个人的东西,是千千万万人的事业。”这话听着简单,做起来可不容易。他带团队、教学生,把自己的本事都传下去了。
1956年,钱学森受邀参加了秘密会议,提出:“我国应该组建火箭军”!周总理听后,
文山聊武器
2025-04-09 18:14:16
0
阅读:252
用户10xxx58
火箭军隐藏在二炮,终于可以完成钱老愿望,名正言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