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订婚姻登记条例自5月10日起施行
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自5月10日起施行。条例全文共6章28条,包括“总则”“结婚登记”“离婚登记”“婚姻登记档案管理”“法律责任”“附则”等内容。热点科普
此次条例修订的主要内容包含三个方面:
● 增加婚姻家庭服务工作内容: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加强综合性婚姻家庭服务指导工作和婚姻家庭辅导服务体系建设,倡导文明婚俗,促进家庭和谐,引导树立正确的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
● 实行婚姻登记“全国通办”:深化婚姻登记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高婚姻登记的便利性,打破了以往婚姻登记必须在一方户籍所在地办理的限制,让人们可以在全国范围内任意一个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登记手续,为异地情侣和打工者等提供了极大便利。
● 优化婚姻登记服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采取措施提升婚姻登记服务水平,加强婚姻登记场所规范化、便利化建设,例如优化登记流程、提高办事效率、改善服务环境等,以提升民众办理婚姻登记的体验。
此次修订直指困扰民众多年的痛点。过去,婚姻登记必须到一方户籍地办理,这让漂泊在北上广深的打工人不得不请假、买票、跨省奔波。2021年启动的“跨省通办”试点已累计办理49.2万对,验证了技术赋能的可能性。新规明确打破户籍壁垒,依托全国婚姻基础信息库和部门间数据共享,今后无论在哪个城市,只需携带身份证即可办理登记,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更值得关注的是新规对婚姻生态的深层影响。县级以上民政部门被要求建立婚姻家庭辅导体系,从婚前教育到离婚调解全程介入,这在江西“双子宫单肾”离婚纠纷、天价彩礼乱象频发的当下尤为重要。登记机关还将提供颁证仪式、婚俗改革指导等服务,用仪式感冲淡功利性婚姻,让“文明实践中心办婚礼”逐渐取代铺张攀比。
技术革新带来的不仅是便利,更是安全屏障。全国联网的婚姻登记信息系统,与公安、法院等部门数据互通,让重婚、骗婚等违法行为无处遁形。而优化后的档案管理和补证流程,让“结婚证丢失补”成为历史——今后无论何时何地,都能通过信息化手段快速办理。
5月10日起,我国内地居民办理结婚、离婚登记将彻底告别“户籍限制”和“户口簿要求”,实现身份证“一证通办”和全国通办。这项历时4年试点、备受社会关注的改革,标志着我国婚姻登记制度正式迈入便民化、数字化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