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3月,当129师主力在靠茅山遭遇越军精心构筑的四座暗堡时,整条战线突然陷入胶着——这些钢筋混凝土浇筑的暗堡呈菱形分布,机枪射界相互覆盖,将山道化作血肉磨盘。 三次强攻未果,手表上的指针却已逼近总攻时限。 19岁的爆破手侯满厚在战壕中握紧爆破筒,连长最后的作战指令在耳畔回响:“正面强攻已无可能,需要有人创造奇迹。” 首座暗堡前,首次爆破如预想般不顺。当战友的炸药包被越军反推出来时,侯满厚急忙飞身将战友扑入弹坑,爆破冲击波掀起的碎石如雨点般砸在钢盔上。 硝烟未散,越军机枪已锁定他们藏身的弹坑,子弹撞击岩石的火星在眼前织成死亡光网。 “让我来!”侯满厚扯下钢盔绑带,在炮火间歇突然暴起。百米冲刺中,他清晰看见暗堡射击孔里机枪的颤动节奏。拉燃导火索的瞬间,这个自幼放牛练就的投石好手做出了惊人判断——3秒延时,足够他将爆破筒精准投入30厘米见方的射击孔。 当第二个暗堡在火光中崩塌时,战场出现了诡异的寂静。侯满厚抓住这珍贵的战术真空,在焦土上时而紧贴弹坑曲线跃进,时而借助未爆炮弹的硝烟遮蔽身形。 当越军调转枪口时,这个单薄身影已幽灵般贴近第三座暗堡基座。 “向我的位置开炮!”这声呐喊让战友们悬着的心跳到了嗓子眼。我军炮兵以精准的徐进弹幕为盾,侯满厚踩着炸点腾起的尘浪突进,每个弹坑都成为他跃动的支点。 当第四个暗堡在连环爆炸中化作废墟时,战场计时器定格在4分17秒。 战斗结束后,卫生兵员在侯满厚的军装上数出了43个弹孔,但他却奇迹般地未受致命伤。更令人震撼的是,在攻克第四座暗堡时,侯满厚竟有余力收集越军遗弃的苏制反坦克雷,为后续部队开辟通道。 这位“董存瑞式的爆破手”如今在故乡平静生活,但每当春雷响起,他仍会下意识计算爆炸延时。这种铭刻在军人骨血里的战斗本能,或许就是对英雄二字最深刻的诠释。
1979年3月,当129师主力在靠茅山遭遇越军精心构筑的四座暗堡时,整条战线突然
每日一段大国崛起
2025-04-09 20:55:49
0
阅读: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