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陆小曼留下的最后一张照片,此时的她独居生活,由于牙齿掉光,嘴巴都瘪了,整个人看上去很是憔悴,已没有当时的风华绝代了。 那是1963年上海一座公园里,几乎无人能认出那位瘦削佝偻的老妇人就是曾经风靡一时的陆小曼。六十岁的她头发稀疏,满口牙齿已经掉光,瘦削的脸颊深深凹陷,嘴唇向内收缩。这最后的照片记录了一位曾经光彩照人的民国名媛如何在岁月与鸦片的双重侵蚀下变得面目全非。 当时的陆小曼住在上海一间黑暗狭小的屋子里,常年与烟枪为伴。一位偶然来访的老友推开门看到这番景象,不禁泪流满面:"小曼啊,你咋变成这样了?"面对朋友的惊叹,陆小曼只是苦笑,无言以对。她那曾经流利的英法双语,曾经引得众人倾倒的谈吐风采,如今只剩下沉默。 谁能想到,这位憔悴老妇曾是出身显赫的才女。1903年,陆小曼生于上海一个门第显贵的家族。陆家祖上多代为官,母亲吴曼华更是出自名门望族。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年幼的陆小曼受到严谨的教育,先后就读于上海知名的女子小学与圣心学堂。父亲的远见卓识让她从中学起就开始师从外国教师,不仅学业优异,还掌握了流利的英语和法语。 正是这样的家庭背景和教育经历,为陆小曼日后的社交生涯奠定了基础。1920年,年仅17岁的陆小曼凭借语言才能被北洋外交总长顾维钧聘为翻译,在外交部门工作期间,她的才华与美貌让她迅速成为北京、上海社交圈中炙手可热的名媛。当时的她,衣着光鲜,谈吐不凡,举手投足间尽显大家闺秀的风范,谁又能预见她日后的凄凉? 然而,家族包办的婚姻让她嫁给了王赓。表面上看,这是一段门当户对的婚姻,但内心渴望浪漫的陆小曼却难以适应丈夫务实严肃的性格。王赓虽然学识渊博、事业有成,却缺少了文人的诗意与浪漫,这让陆小曼倍感寂寞。忙于公务的王赓甚至将自己的朋友徐志摩请来陪伴妻子,却不知这一决定彻底改变了三人的命运轨迹。 1926年农历七夕,30岁的徐志摩与23岁的陆小曼在北京北海公园举行了婚礼,梁启超担任证婚人。本该是喜庆的日子,梁启超的证婚词却充满了质疑和告诫:"志摩、小曼皆为过来人,希望勿再作过来人。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陆小曼,你要认真做人,你要尽妇道之职。" 陆小曼与徐志摩的婚后生活并非诗意般浪漫。他们搬到上海定居,这座繁华都市成了陆小曼社交生活的舞台。每天精心打扮,出入高级沙龙、舞会,她很快成为上海滩的社交宠儿。然而,这样光鲜亮丽的生活背后是惊人的开销——每月高达500大洋的花费,在当时是一笔巨款。 为了维持这样的生活水平,徐志摩不得不奔波于北平、上海和南京之间,接下各种讲学和写作任务。他希望用文字和诗歌滋养爱情,但陆小曼沉迷的社交圈与他向往的文人世界渐行渐远。更让徐志摩心碎的是,陆小曼开始接触并沉迷于鸦片。最初或许只是社交场合的消遣,但很快变成了无法自拔的习惯。徐志摩尝试劝阻,但一切都为时已晚。 1931年11月19日,一个雨雾弥漫的日子,徐志摩乘坐的飞机在济南撞山失事。《晨报》的报道触目惊心:"机身全焚毁、仅余空架、乘客一人、司机二人、全被烧死、血肉焦黑、莫可辨认。"一代才子,就这样离世,年仅35岁。 陆小曼闻讯悲痛欲绝,但她甚至无法前往为丈夫收尸。徐志摩的父母从未承认这个儿媳,葬礼全部由徐志摩的前妻张幼仪操办。那段时间,28岁的陆小曼将自己反锁在上海的房间里,以泪洗面。讽刺的是,曾被徐志摩抛弃的张幼仪,不仅为徐志摩父母送终,还得到了徐家的尊敬。张幼仪晚年曾说:"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爱的话,那我大概是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徐志摩离世后,陆小曼的生活陷入了长达三十多年的缓慢衰落。富商翁瑞午几乎天天到访,陪伴她吸食鸦片。两人的关系亲密,《申报》曾报道:"陆小曼体弱,连唱两天戏便旧病复发,得了昏厥症。翁瑞午有一手推拿绝技,是丁凤山的嫡传,他为陆小曼推拿,真是手到病除。于是,翁和陆之间常有罗襦半解、妙手抚摩的机会。"尽管如此,当有友人建议她嫁给翁瑞午时,陆小曼断然拒绝。他们的关系持续了三十年,直到翁瑞午于1961年去世。 鸦片的摧残使陆小曼不到四十岁就牙齿烂光,腿脚行动也变得不便。1947年,她在一封信中写道:"今夏酷热甚于往年,常人都汗出如浆,我反关窗闭户,僵卧床中,气喘身热,汗如雨下,日夜无停时,真是苦不堪言……"但即便如此,她仍未放弃这致命的习惯。
1963年,陆小曼留下的最后一张照片,此时的她独居生活,由于牙齿掉光,嘴巴都瘪了
暖阳温暖人心
2025-04-09 22:37:30
0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