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张学良秘密来到上海戒毒,治疗过程中出现了难以忍受的痛苦,这事被东北军将领得知后,竟派代表来上海除掉杜月笙!
1928年的张学良,正处于人生的巅峰时期,作为东北军的少帅,他年轻有为,意气风发,似乎整个世界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然而,命运总是喜欢开玩笑,往往在人最得意的时候,悄悄地埋下一颗足以改变一切的种子。
就在这一年,张学良的亲信杨宇霆向他推荐了一种据说能够戒除鸦片的日本进口药物,对于一直想要摆脱鸦片困扰的张学良来说,这无疑是个天大的好消息。
他欣然接受了这个建议,满怀希望地开始使用这种药物,却不知道自己正在走向一个更加可怕的深渊。
从此,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帅,开始步入了一段漫长而痛苦的挣扎期,这段经历,不仅影响了张学良个人的命运,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中国近代史的走向。
随着时间推移,张学良的毒瘾日益加重,到了1933年,情况已经糟糕到了极点,他每20分钟就需要注射一次吗啡,全身上下布满了针眼,有些地方甚至硬得连针都扎不进去了。
曾经英姿勃发的少帅,如今已经沦为了一个瘦骨嶙峋、面黄肌瘦的瘾君子。
就在这个时候,张学良做出了一个改变自己命运的决定:他要戒毒,这个决定看似简单,实则需要莫大的勇气和毅力。
为了表明决心,张学良甚至在枕头下放了一把枪,并严厉警告身边的人:谁要是给他毒品,他就用枪打死谁,这个举动充分展现了张学良戒毒的决心,也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1933年3月,张学良带着妻子于凤至和女秘书赵四小姐秘密来到上海,上海滩的大佬杜月笙得知消息后,立即将自己的一处房产收拾妥当,邀请张学良一行入住。
杜月笙此举看似热情好客,实则另有所图,他看准了张学良正处于人生低谷,认为这正是结交的好机会。
然而,事情并没有杜月笙想象的那么顺利,不久之后,他们居住的福煦路181号大门口出现了一颗被拆除引信的炸弹,旁边还有一封警告信。
这封信的内容令人震惊:要求张学良这个"卖国贼"立即离开上海,否则下一颗炸弹就会让他粉身碎骨。
经过调查,杜月笙发现这件事的幕后主使是王亚樵,王亚樵提出了三个选择:要么张学良立即回到北方抗日,要么自杀谢罪,要么捐出全部财产购买军火支援义勇军,这个突如其来的威胁,让原本就处于困境中的张学良雪上加霜。
面对这种情况,杜月笙展现出了他作为上海滩大佬的智慧和手腕,他一方面安抚王亚樵,表示张学良正在积极改过自新;另一方面,他也加强了对张学良的保护。
更重要的是,杜月笙意识到,要真正帮助张学良,首要任务就是帮他戒毒。
为了帮助张学良戒毒,杜月笙请来了德国医生米勒,米勒医生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不仅张学良要戒毒,他的妻子于凤至和女秘书赵四小姐也要一并戒毒。
这个决定无疑增加了戒毒的难度,但也体现了米勒医生的专业和严谨。
戒毒的过程异常艰难,张学良被绑在床上,忍受着难以想象的痛苦,他大喊大叫,涕泪横流,但米勒医生和杜月笙都坚持不为所动,他们深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张学良摆脱毒品的魔爪。
然而,就在戒毒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一个意外的情况发生了,一些不明真相的东北军将领误以为杜月笙想借机除掉张学良,竟然派代表到上海来,扬言如果情况不妙,就要武力解决杜月笙等人,这个突发事件给本就紧张的局势又增添了一层变数。
所幸的是,杜月笙及时得到消息,成功化解了这个危机,他向东北军代表解释了实情,消除了他们的疑虑,这一事件也从侧面反映出,张学良在东北军中仍有相当的影响力和支持者。
经过数月的艰苦努力,张学良终于成功戒除了毒瘾,这个过程不仅考验了张学良的意志力,也体现了杜月笙和米勒医生的专业和坚持。
戒毒成功后,张学良的变化令人惊叹,他的体重从原来的80多斤增加到了130多斤,精神状态也焕然一新。
曾经那个被毒品摧残的瘾君子,重新变回了英姿勃发的少帅,这种巨大的转变,不仅让张学良重获新生,也给了所有人一个启示:只要有决心,任何人都可以战胜自己的弱点。
1933年10月,完全康复的张学良踏上了前往欧美考察的旅程,开始了他的海外生活,这次出国考察,标志着张学良人生的一个新阶段。
他不再是那个被毒品控制的瘾君子,而是一个重新找回自我、准备为国家做出贡献的爱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