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附注网传“中美企业通过地下仓库以货换货、虚构货值逃税”的段子严重脱离现实贸易规则与监管逻辑,以下结合国际贸易法律、中国海关监管政策及企业实际案例逐条驳斥:
一、虚构交易违反国际贸易规则,企业违法成本极高
1. 转移定价与海关稽查风险:
根据中国《海关法》及《进出口关税条例》,海关对进口货物实行“审价制度”,要求企业申报真实成交价格。若申报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如100万美元标价实际价值1000万美元的芯片),海关将启动价格质疑程序,要求企业提供合同、付款凭证、第三方估价报告等材料,否则按海关估价补税并处以罚款。
美国同样执行严格的转移定价监管。根据《美国关税法》第402条,海关有权对异常低价的进口商品重新估价,并对涉事企业发起刑事调查。2024年,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CBP)对12家中企发起转移定价调查,最终罚款总额超2.3亿美元。
2. 资金流与税务稽查漏洞:
跨境交易需通过银行系统完成外汇结算,虚构货值会导致资金流与货物流严重不匹配。例如,中国玩具商若以100万美元出口价值1000万美元的货物,需额外通过地下钱庄或虚假贸易融资补足900万美元差额,此举易被反洗钱系统监测。2024年,中国外汇管理局查处虚假贸易案件超1200起,涉案金额达480亿元人民币。
所谓“以货换货”的叙事,本质是夸大贸易摩擦的戏剧性,忽视企业合规经营的主流现实。从海关审价、外汇监管到反垄断审查,中美均建立了成熟的贸易监管体系,企业违法行为面临高额成本与法律制裁。正如中国海关总署强调:“任何企图通过虚构交易逃避监管的行为,都将被依法严惩。”公众应理性看待贸易摩擦,避免被片面谣言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