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京事变之前,太平军几乎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八旗、绿营、湘军都被吊打一遍;只要

聊聊历史 2025-04-10 11:35:55

天京事变之前,太平军几乎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八旗、绿营、湘军都被吊打一遍;只要太平军准备充分,重大战役基本都会获胜。   究其原因,杨秀清指挥艺术高超,太平军将士骁勇善战是其一,但关键在战略、战术合理。   太平军作战特点鲜明:在具有战略意义的城池修筑坚固防御工事,吸引清军来攻坚,待清军付出惨重代价后,再由援军与守军内外夹击,从而一举获胜。   武昌会战、九江湖口会战、樟树镇会战、一破“江北大营”、“江南大营”等重大战役,太平军无不是运用此战术,八旗、绿营、湘军就这么被玩死了。   胡林翼攻击武昌期间,韦俊守内,石达开带援兵攻击外围,太平军内外夹击胡林翼军团,悍将罗泽南阵亡,湘军士气锐减。   胡林翼手头可用之兵万余,可开战三月以来,就损失4000精锐,若是长期如此,湖北湘军必定会被石达开、韦俊等消灭。   为此,胡林翼决定改变作战策略,改攻坚为长围。《胡林翼全集》对此如是记载道:“有战法,无攻法,弟立志如此,立誓如此,自古至今之兵法无不如此。盖贼若不出,粮不竭,援不穷,内不思遁,即猛将千人、精兵十万人亦无法攻法也,攻城万万不可也”。   改攻坚为长围,实乃胡林翼之高见也。太平军善长野战,可攻坚能力不足,水营力量弱小,热兵器落后。同样,清军攻坚能力也不行,但水师力量强大,热兵器也不差。   所以,清军若想战胜太平军,必须扬长避短,自己不攻坚,而是筑起长壕、碉堡,包围城池,引诱太平军攻坚,与之拼消耗。   胡林翼之“长壕战术”大抵如此:内壕围城,外壕拒援军;壕外设置栅栏,壕内扎下木桩,并辅助火炮守卫;壕与壕之间则设置营垒,修筑碉堡。   此外,派出水师、骑兵外出,截断太平军粮道,让城内守军与城外援军陷入两难境地。   胡林翼“长壕战术”效果明显,因为大清国力强大,可利用之资源多,太平军经不起这么消耗。在此后的作战中,太平军吃尽了“长壕战术”之苦头。   1856年12月,武昌城粮食耗尽,援军不来,韦俊被迫放弃城池。1858年5月,九江被围困一年半后,粮食耗尽,石达开又坐视不救。   此时,城内守军饿得连兵器都拿不起来,李续宾乘机挖掘地道爆破,九江陷落。   1861年9月,胡林翼军团围困安庆两年后,拿下城池。期间,陈玉成屡屡攻坚,白白消耗太平军有生力量,却未能突破长壕,无奈撤军离去。   1862年10月,曾国荃凭借“长壕战术”,硬抗李秀成等13王40万大军,守住雨花台阵地。1864年7月,九帅曾国荃攻破天京,消灭太平天国。

0 阅读:195

猜你喜欢

聊聊历史

聊聊历史

品味历史,获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