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时文阅读》 “精读”必须打上引号,因为我水平有限,多数时候只是娃边读边翻译,偶尔遇到不认识的单词,我让她画个横线,等有空了整理一下,因为如果不整理到本上,我告诉完,久了不复习,还是不认识(课内和新概念都是无痛背单词,靠拼读即可,不需要反复书写,但会反复读、反复考),阅读理解里这种一带而过的,确实难记住。 再就是长句子,翻译顺序该怎样。多数句子,我说的就是逐词翻译之后调整顺序(说人话),像until、when、if……这种带从句的,我会教她翻译顺序,教不了太深,是什么从句我也说不出名来[害羞]所以未必是在新概念里学的知识、语法,而是贯穿在平时~ 我记忆深刻的就是像比较级、最高级,是在阅读理解里第一次接触,而在阅读理解里遇到了,我讲,她没记住,下次我再讲,无所谓,在学校学同一个知识点之前,她不会我都不会在意,毕竟没学[呲牙]正因为我这种心态,Yaya学习不会有压力,反倒记得牢[偷笑]不过be done真的讲了太多遍[笑哭]她有个理论就是拟人化[泪奔]好搞笑,但又无力反驳[捂脸]现在好像不会错了~ 顺便,了解些实事也挺好。像这篇文章说虚岁,Yaya从小接触的都是报周岁,差一天不过生日都不长一岁,从我做起,我现在还不到40[尬笑]我曾经跟她聊过我从小一直被虚两岁,但一直没跟她说原因,也想不起来说,所以她并不知道,我小时候也不知道,只认为凭什么[捂脸]好吃亏。长大后才了解,不是家长告诉的。因为Yaya这都不说虚岁,自然也聊不深这个话题。这篇文章刚好全部解答了[偷笑]不过我报周岁后只想着终于不用被叫大两岁了,从没像文中说的自己年轻了两岁[赞]那心态可真好! 还有些新闻有他们的幽默,这一点在新概念也好,还是别的阅读文章里都常见,如果能更好的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做题会事半功倍。我认为学语言如果不能提供语言环境,那就是单纯的学知识,什么转换成我们的思维不对纯扯,那些能提供双语、多语种语言环境的家庭除外[皱眉] 背景介绍:通过我自己的学习经验,听力和阅读理解很重要,于是Yaya低年级时我就抓这两项,当时买的《周计划》听力和阅读理解——我们英语一起点。 因为不确定Yaya能做得如何,所以我们是这样做的↓ 听力:放一遍音频,她复述短文、翻译,再作答; 阅读:边读边翻译,再答题。 就算不做上述的行为,题肯定也是答对,一秃噜就做完一本很正常,毕竟简单,但我很庆幸自己有个好脑子,给她想出来的方法[呲牙]延用到新概念的学习上,课文都是听音频不看书复述课文——每一课的重点,知识点也贯穿在这一步! ps:《周计划》从名字就能感受到,它是周一周二……这样出题的,但由于题很简单,所以我们不按它分配的日期做,占时也不多(懒得翻微头条和练习册了,书上都写了时间,几分钟的事儿)。听力的周五多是要落笔写单词的,我没指望Yaya会,都是她说我写,出乎意料的是,她会写不少单词——自然拼读的功劳[赞]那时候才刚上一年级。我自然是夸,她就更积极去记、去拼写[赞]进入良性循环! 也因为上述现象,在二年级寒假我才以系统背单词为初衷,开启了新概念英语的学习! 到了大概三年级,《周计划》实在是简单,于是我俩逛书店的时候,她去看漫画,我去找适合她的练习册,翻到《Step into reading》我觉得不错,又找来Yaya让她试读一篇,选没选高一年级的我忘了[捂脸]反正就一直用它了。 我们做的频率不定,时间充足肯定来新概念,时间不足又想碰一下英语就来阅读理解。因为用时短,三五分钟一篇,所以一次做两篇,并没有全“精读”,因为这需要等我,而等我有时间坐过去她才能做的话,频率更得低。 四升五的暑假,第一次买《时文阅读》,试试的心态买了小升初的一版,还是三五分钟一篇,正值Yaya自己在家度过暑假,每天都能做,一秃噜做完一本。我又买的七年级这本,前几篇也是自己做,也是几分钟一篇,准确率也在线。但还是因为我自己有经验,做对题未必就能懂整个文章,未必就是认识所有单词——在中考高考时,猜词也是一种能力我知道,但我们距离还远呢,现在积累的越多,到时候需要猜的越少,准确率才能更稳不是[灵光一闪]所以我还是用老办法,带她“精读”,进度慢了点,几天做一次,一次只做一篇,也挺好,比呼呼做题收获更大!
“精读”《时文阅读》 “精读”必须打上引号,因为我水平有限,多数时候只是娃边读边
丫丫妈妈娜娜
2025-04-10 11:39:3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