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的时候,总理路过昆明,碰见了他的初恋张若名。两个人聊天的时候,总理小声问张若名,想不想回北京工作呀? 1955年的春天,周总理在繁忙的公务之中,特意抽出时间拜访云南大学,并且向党委书记提出了一个看似简单的请求:"如果方便的话,我想见一见张若名教授还有杨堃教授,我们是老朋友了。" 会面前,周总理翻阅了张若名近年发表的语言学研究论文,对这位昔日战友在学术领域的成就感到由衷的敬佩。而张若名听闻此消息后,也将珍藏多年的觉悟社文件整理出来,这些泛黄的纸张记录着他们共同奋斗的青春岁月。 第二天,两位老友在云南大学相见。时隔二十五年,岁月在他们脸上刻下了痕迹,但那份革命者的神采依旧闪烁。周总理微笑着说:"多年不见了,你好啊!你身体好吗?小超再三叮嘱我,一定要替她向若名姐问好。"张若名也笑着回应,表达了对邓颖超的思念之情。 时间回到1919年,五四运动如火如荼地在北京爆发。当时还是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学生的张若名,在报纸上看到这一消息后,立即行动起来。她冲进教室,向同学们宣读新闻,呼吁天津学生响应北京同胞的爱国行动。 在她的带领下,天津的学生运动迅速掀起高潮。作为学生领袖,张若名两次前往北京向政府请愿,面对威胁毫不畏惧。她还组织成立了"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以"提倡国货,唤起女界之爱国心"为宗旨,成为那个时代女性参与救国运动的重要平台。 五四运动后的同年九月,张若名与周恩来等一群进步青年共同创立了"觉悟社",平均年龄不到二十五岁的他们,怀揣着改变中国命运的理想。为了宣传革命理念,他们创办了《觉悟》杂志。张若名在创刊号上发表的《"急先锋"的女子》一文,大胆提出"女子解放从女子解放做起,不要等着旁人解放"等先进观点,在当时守旧的社会环境中引起轩然大波,甚至有人对她发出死亡威胁。面对这些,张若名毫不动摇,坚定地说:"革命者连死都不怕,难道害怕威胁?" 1920年,为了进一步学习先进思想,觉悟社决定派代表前往法国勤工俭学。周恩来作为领袖自然在列,而精通法语的张若名则成为不可或缺的人选。然而,她的父亲反对女儿"离经叛道"的行为,安排了一门婚事欲将她嫁人。不畏传统束缚的张若名,毅然逃离家门,踏上了前往巴黎的轮船。 在塞纳河畔的一次长谈中,周恩来与张若名深入讨论了个人情感与革命使命的关系。两人在共同的理想信念中,情感日渐深厚,成为了公开的恋人。然而,革命工作的紧张和长期分离,使他们难有时间培养感情,国家大事始终高于儿女私情。 1924年初,列宁逝世,张若名作为中国代表参加了法国共产党举办的追悼会。尽管当时法国当局对革命活动严密监视,且法共已明确表示不允许外国党员参加,但里昂党组织还是派她出席。会后,张若名遭到法国警方拘留盘问,虽然很快获释,却从此被警方密切监视,信件被拆阅,行动受限制。 在外部压力和组织内部矛盾的双重夹击下,曾经坚定的革命者张若名感到身心俱疲。最终,她做出了退出组织的决定,同时也结束了与周恩来的恋情。从此,两人的人生道路走向了不同的方向,但革命友谊却超越了逝去的爱情,延续了下来。 1930年,周恩来前往莫斯科开会,途经法国时特意安排与张若名见面。周恩来告诉张若名,他已与邓颖超结为夫妻,两位昔日的战友成为了生死相依的伴侣。 面对这个消息,张若名真诚地送上祝福。她随即写了一封信托周恩来带给邓颖超,信中对这位曾经亲切称呼她为"若名姐"的学妹表达了美好祝愿。 与此同时,张若名的人生也迎来了新的篇章。在里昂大学攻读博士期间,她结识了同样来自中国的留学生杨堃,在一次学术交流后便感到彼此间有着难以言喻的契合。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杨堃向张若名表白了爱意,两颗寻找理想的心终于找到了彼此,携手走向了婚姻的殿堂。 1931年,张若名和杨堃双双完成学业,获得了博士学位。凭借他们的学术水平,完全可以在欧洲获得优厚待遇的工作。然而,这对夫妇放弃了国外的舒适生活,毅然决然地回到了当时仍处于战乱中的中国。 回国后,他们先在北平开始了各自的学术研究工作。张若名专注于语言学领域,而杨堃则深入研究中国民俗学。1948年,一封来自云南大学的邀请信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当时云南大学中文系刚刚成立,急需学术人才。尽管云南地处边陲,条件艰苦,但张若名和杨堃夫妇还是欣然接受了邀请。 1955年的春天,当周总理在昆明与张若名夫妇重逢时,他们已阔别二十五年。寒暄过后,周总理半开玩笑地询问张若名:"你们夫妻俩在云南住的习惯吗?要不要去北京工作?"。 面对这份出自诚意的邀请,张若名微笑着婉拒了。周总理欣然表示理解和尊重。他知道,在新中国的建设中,边疆地区的教育和文化研究同样重要,张若名夫妇选择扎根云南,为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和文化研究贡献力量,这种精神与他们当年共同追求的革命理想一脉相承。
1975年,病危中的周恩来向秘书交代了一个隐藏心中40多年的秘密:“请告诉文物局
【40评论】【17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