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在监狱里陈若克生下一个婴儿,因为胸膛被日本人打伤,挤不出奶来喂饿得大哭的孩子。这时,日本人递过一碗奶,她看了一眼,愤怒地将碗打翻,转过身咬破手指,将鲜血喂给孩子。 在中国近代史的动荡年代,一个名叫陈若克的女孩在上海城的喧嚣中出生了。她的祖籍在广东顺德,父亲是一名报社的小职员,母亲曾经是一名婢女。家境虽然不富裕,但父母还是设法让陈若克有机会上学,不过她只读完了一年半的小学。 在学校里,陈若克总是不爱说话,寡言少语的性格让同学们给她起了一个不太友好的绰号——"小哑巴"。就在她求学期间,命运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沉重的打击:父亲去世了。 为了维持生计,年幼的陈若克不得不跟随母亲进入工厂,成为当时众多童工中的一员。工厂里的劳动环境恶劣,工时长,强度大,这对尚未发育完全的孩子来说是极为残酷的。繁重的体力劳动使陈若克落下了胃病、贫血、肺气肿等多种疾病。 随着年龄的增长,陈若克开始进入工人夜校学习。在这里,她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接触到了进步思想。夜校的教育和周围环境的影响,让她开始思考工人阶级的处境和未来出路。很快,她积极参与到工人运动中去。 面对资本家和工厂主的压迫,陈若克展现出了与过去截然不同的勇气和坚韧。她不再沉默,而是敢于站出来为工人权益发声。在一次工厂提高劳动强度的抗议活动中,年轻的陈若克第一次站在工人队伍的前列,与厂方理论。她清晰有力的发言,让许多工友感到震惊和钦佩。 由于在工人运动中的突出表现,1936年8月,陈若克光荣地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然而,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上海沦陷,她随工厂迁往武汉。不幸的是,在迁移的混乱中,陈若克失去了与组织的联系。面对这种情况,她没有放弃,而是决定独自前往延安寻找组织。这一路上充满了艰险,当她辗转到达山西临汾时,因战争局势所迫,不得不返回。此后不久,她再次鼓起勇气,踏上寻找组织的旅程,最终在途中与党组织取得了联系,并进入了华北军政干部学校继续学习。 在华北军政干部学校,陈若克结识了学校的校长朱瑞,一个比她大十四岁的革命者。两人志同道合,很快产生了感情。1938年7月7日,也就是卢沟桥事变一周年的日子,他们订了婚;8月1日,也就是建军节这一天,他们举行了简单的婚礼。 1939年6月,按照组织安排,这对革命伉俪一起进入山东工作。朱瑞担任山东分局书记等职务,而陈若克则负责妇女工作。。 在山东根据地的工作中,陈若克与朱瑞夫妇几乎忙得脚不沾地。他们不仅要与日寇展开激烈斗争,还要应对国民党顽固派沈鸿烈等人的摩擦和反共活动。在这样繁忙而艰苦的环境下,直到成婚的第三年,他们才迎来了爱情的结晶。 然而,在日军的疯狂"扫荡"中,生产后的陈若克身体极为虚弱,更为不幸的是,他们的孩子因重病无法得到有效医治,早早离开了人世。 1941年初,陈若克再次怀孕,这让夫妇二人欣喜不已。不料,正当他们满怀期待时,日寇却对沂蒙根据地展开了拉网式的大"扫荡"。 1941年11月7日,日军对大崮山进行了猛烈轰炸。当时已经怀孕数月的陈若克与几名妇女同志一起躲在山洞中。炮火的轰鸣声不断震动着山体,这种恶劣的环境让陈若克腹中的胎儿异常不安。 当午夜来临,日军冲上了山顶,准备搜山抓人。得知消息后,陈若克和同志们决定突围。然而,她沉重的身体加上持续的阵痛,让她的脚步越来越慢,最终与突围的部队失去了联系。不久后,陈若克不幸被日军抓获。 被俘后的当晚,日军就用铁丝捆住了她的双手,对她施以严酷的刑罚。他们将她打得遍体鳞伤,一只眼睛几近失明。在这种极端的痛苦和折磨下,陈若克的孩子提前出生了——一个瘦弱的女婴来到了这个残酷的世界。 在日军将陈若克押送前往沂司令部的途中,那些丧心病狂的侵略者将她刚出生的女儿扔进了装满干燥马草的料袋里。而陈若克的双手双脚被绑在马鞍上,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女儿受苦。 见硬的不行,日军便改用软的方式。他们拿来一碗牛奶,想要利用陈若克对女儿的母爱之情迫使她投降。由于胸膛被烙伤,陈若克无法给饥饿的孩子喂奶。面对啼哭不止的女儿和日军诱惑的牛奶,陈若克毫不犹豫地将碗打翻在地。 随后,陈若克转过身去,咬破了自己的手指,让鲜血流入女儿的口中。因为无法给她哺乳,只能以血代奶。 知道自己和女儿的命运已经无法改变,陈若克并未表现出丝毫恐惧。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还抽出时间,用自己身上的衣服为女儿做了一个带五角星的小帽子。 1941年11月26日,年仅22岁的陈若克抱着自己的女儿走上了刑场。母女二人在这一天壮烈牺牲。
1941年,在监狱里陈若克生下一个婴儿,因为胸膛被日本人打伤,挤不出奶来喂饿得大
近史风云录本人
2025-04-10 16:09:2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