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曾任海军参谋长的开国中将周希汉,在女儿周晓红的带领下见到了一位60多岁的老汉。此人自称是他的老部下,希望周希汉能给他开一纸证明,可周希汉却怎么想也想不起来这位老汉的身份。 1987年的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近十年,社会面貌焕然一新。这一年的五月,北京城里的一栋普通住宅内,曾任海军参谋长的开国中将周希汉正独自一人在家中休息。 这一天,年迈的周希汉正静静地坐在自己的椅子上,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发思念那些并肩作战的老战友们,可惜身边健在的已经寥寥无几。 就在周希汉沉浸在回忆中时,他的女儿周晓红突然带着一位陌生人来访。这位访客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汉,衣着朴素甚至有些破旧,皮肤黝黑,举止透露出农村人的淳朴,但同时也流露出一丝焦急。 周希汉对女儿带来这样一位陌生客人感到诧异。在他看来,以自己如今的身份地位,并非是一般人能随意见面的。然而更令他惊讶的是,这位老汉一开口就称自己是周希汉的救命恩人,是当年战场上的一名通讯员。 这位老汉向周希汉讲述了一段惊心动魄的往事:在某次战斗中,周希汉负了重伤,是他冒着枪林弹雨将周希汉从战场上背出来,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受了伤。老汉还说,当时周希汉曾对他承诺,如果将来他遇到困难,周希汉一定会帮助他。 面对这番叙述,周希汉表现得异常冷静。作为经历过无数战役的老将军,他习惯于在任何情况下保持清醒的头脑。经过仔细思考,周希汉坦言自己对老汉所说的事情毫无印象。 周晓红站在一旁,看着这位老汉激动地讲述往事,又看着自己的父亲一脸困惑,心中充满了矛盾。 老汉的出现,让周希汉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战争记忆。那些年他率领部队南征北战,经历过无数次生死考验,也有过无数战友的相互救助。但对于眼前这位自称曾是他通讯员的老汉,周希汉始终想不起有关他的任何事情。 周希汉试图从老汉的描述中找出蛛丝马迹,但越是追问细节,他越是确信自己对此人确实毫无印象。 老汉坐在周希汉家简朴却整洁的客厅里,开始详细讲述自己的处境。他说自己一辈子都在为革命事业奋斗,却因各种原因失去了土地和房屋。更令人同情的是,他一生未娶,到了花甲之年竟然孤苦无依。虽然国家每月给他400元的补助——这在八十年代中期确实不算小数目——但年迈体弱的他担忧自己日后的生活无法自理。 令周希汉和女儿周晓红意外的是,这位老汉并非是来索要钱财的。他真正的请求是希望周将军能为他开具一份证明,证明他的财产是因战争而损失的,这样他就能获得一份保险金,安度晚年。 老汉强调自己绝非是想攀附权贵,他只是走投无路才想起当年周希汉的承诺。 会面结束后,周希汉并没有立即下决定。作为一个经历过无数重大抉择的军人,他习惯于谨慎行事。接下来的几天里,他翻出了自己珍藏多年的战时笔记和通讯员名册,仔细查阅每一个可能的线索。 周希汉还联系了几位健在的老战友,询问他们是否记得这位自称救过他性命的通讯员。然而,所有的调查都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能证明老汉的说法。这让周希汉陷入了两难。 几番考量后,周希汉再次约见了这位老汉。他坦率地表示自己确实不记得有这样一段往事,也无法确认老汉的身份。周希汉解释说,作为一个军人,他有责任对事实负责,不能随意为不确定的事情作证。 老汉听后情绪激动,开始讲述更多细节,试图唤起周希汉的记忆。他描述了战场的地形、当时的天气,甚至是周希汉受伤的具体位置,这些细节听起来颇为真实。周晓红在一旁看着这一幕,轻声向父亲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或许应该给予老人一些帮助。 最终,周希汉做出了一个折中的决定。他为老汉开具了一份措辞谨慎的简单证明,既没有完全确认老汉的说法,也没有全盘否定。 事后,周希汉私下委托相关部门对老汉的背景进行了调查。这既是出于对真相的好奇,也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无论结果如何,这件事让周希汉更加珍视那些能够确认的战友情谊,他开始更频繁地与健在的老战友联系,整理那段峥嵘岁月的记忆。
1947年11月,解放军给郏县的国军中将武庭麟送去劝降信,武庭麟下令将送信人杀掉
【22评论】【12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