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这么大,新疆就不要了!”慈禧当初准备把新疆送给沙俄,69岁的左宗棠气得

近史风云录本人 2025-04-10 16:16:17

“国土这么大,新疆就不要了!” 慈禧当初准备把新疆送给沙俄, 69岁的左宗棠气得浑身发抖:“老夫抛头颅,洒热血,在前方厮杀,你们却给人家割地赔款?”当场写下绝笔书“抬棺出征”,收复新疆16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功在千秋啊...... 1871年,太平天国运动的余波让清朝的国力大为衰弱。正当国内形势动荡不安之际,外敌却趁机而入。日本在朝鲜半岛和台湾的扩张,给了清朝一个巨大的外部压力。 而在新疆地区,浩罕汗国在英国的支持下,向清朝的西部发起了攻击,紧接着,沙俄也开始进军伊犁,并以“代替清朝防守”的名义占领了这一战略要地。至此,清朝的新疆地区完全丧失,并且面临来自英俄两国的夹击。 在此严峻的形势下,朝廷内部形成了三股不同的声音。李鸿章为首的一派主张放弃塞防,集中精力发展海防,认为日本才是当前最为迫切的敌人。 另一派则由湖南巡抚王文韶主导,他主张继续强化塞防,认为广袤的中国大陆应当作为根基,放弃海外领土的扩张并非长久之计。王文韶认为,虽然台湾等地重要,但放弃新疆等内陆的防守,可能会动摇整个国家的稳定。 第三派最为坚决的是左宗棠,他认为无论海防还是塞防都同样重要,特别是在新疆丧失的情况下,若继续忽视这一边疆,清朝的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 左宗棠指出,若不收复新疆,陕甘一带的清军将被极大牵制,兵力和资源将持续消耗。最重要的是,他认为如果继续放任新疆不管,敌人将逐步逼近中国的心脏地带,进而威胁到京师的安全。 然而,朝廷的决策一直拖延。直到光绪帝在1875年即位,左宗棠的坚持最终获得了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的支持。朝廷决定收复新疆,但问题随之而来。 首先是资金问题,左宗棠向慈禧询问所需银两时,慈禧表示无法提供,最终只承诺了500万两银子。左宗棠对此感到愤怒,但他没有放弃,表示即使借钱也要完成收复任务。 为了筹集资金,左宗棠开始了艰难的募资工作。在1876年至1881年间,他三度向洋人银行借款,分别筹集了500万、1375万、和846万两白银,总额达到了2721万两白银。 这笔款项解决了部分资金不足的问题,但另一个难题依然存在——装备不足。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左宗棠在甘肃设立了兰州制造局,仿照德国的螺丝炮和后膛七响枪,改造了中国的劈山炮和广东的无壳抬枪,大大提升了清军的武器装备。 除了资金和装备问题,粮食的补给也是左宗棠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当时,全国能调集的粮食仅够7万人食用半年,显然不足以支撑长期作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左宗棠不仅建立了稳定的粮道,收购国内的粮食,还向沙俄高价购买粮食,确保了前线的粮食供应。 面对这片遥远而充满危险的土地,许多人心生惧怕,甚至表示愿意出力却不愿前往。无奈之下,左宗棠只好亲自出征,并聚集了约七万余人的队伍。 尽管队伍的训练时间极为有限,仅有不到一年的准备,但左宗棠依然决定冒险出征。经过短暂而紧张的训练,队伍便集结出发,踏上了收复新疆的征途。 在左宗棠的指挥下,军队士气高涨,战功赫赫,取得了一场又一场胜利。当地的百姓也看到了清军的决心与力量,纷纷响应支持,形成了强大的社会氛围。这一系列的胜利使得清军如破竹之势,迅速收复了新疆的绝大部分领土,仅剩伊犁地区未能解决。 伊犁的局势成为了最后一道难关。清朝与沙俄的谈判正式开始,慈禧太后希望通过外交手段解决此事。沙俄对此并不妥协,他们在谈判桌上提出了一系列不合理的要求,还不断加紧对新疆的边境侵扰。 面对这一局面,清朝最终同意了沙俄的条件,签订了《里瓦基亚条约》,将除伊犁外的周边领土割让给沙俄,并且支付了高额赔款。 此协议的签订引发了左宗棠的愤怒,他认为此举不仅无法恢复伊犁的失土,反而让伊犁成为了孤岛,对中国的领土完整构成严重威胁。为了表达自己的决心,左宗棠毫不犹豫地决定采取武力,收回伊犁。 1880年,左宗棠出征伊犁。他不仅向朝廷递交了奏章,宣称自己义无反顾地出征,还自信满满地携带着一副棺材,以此表示自己决心死守边疆,誓死不退。 沙俄在得知清军的进军计划后,显然感受到了极大的威胁,纷纷调兵增援,并通过海军向清朝沿海施压,企图迫使清廷召回左宗棠。然而,面对压力,左宗棠并没有退缩,清军如期出兵,并展开了多路进攻,势头迅猛。 沙俄最终不得不退让,修改了原有的条约,同意归还伊犁及周边领土,但依然保留了一些不合理的条件。清朝被迫同意将霍尔果斯河以西及斋桑湖以东的大片土地割让给沙俄,并支付了更多的赔款。

0 阅读:35

猜你喜欢

近史风云录本人

近史风云录本人

传播中华文化,建立民族自信,弘扬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