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曹魏阵营人才济济,谋士荀攸和贾诩皆为其中翘楚。贾诩听闻荀攸病逝,大惊失色,赶忙撵走宾客,命儿子关闭家门,并宣称府上从此谢绝一切往来。他为何如此慌张?只因荀攸一死,他贾诩对曹操而言,威胁骤显。 荀攸出身名门荀氏,是荀彧的侄子,智谋高深却常被人忽略。但实际上,他的智谋及作用绝对能排在曹魏前三之列。有人或许会疑惑,一个常被忽略的谋士,真有这么大影响力?事实恰恰如此。 荀攸十三岁时,爷爷荀昙暴毙,他只一眼,便从人群中找出凶手,神童之名自此传开。成年后入朝为官,见董卓祸乱国家,果断劝说有志之士刺杀董卓,直言董卓虽兵强马壮但只是莽夫。虽因叛徒告密被抓,却镇定自若,坚信董卓因自己出身名门且喜欢虚名不会杀他,最终果然平安无事,足见其对人心把控之精准。 后来经荀彧推荐,荀攸加入曹操麾下。曹操一见面就紧握他的手说:“有你相助,天下何忧!” 并任命他为军师。荀攸也不负所望,以奇谋回报曹操。穰城之战,他几乎完全洞悉贾诩计谋,若不是曹操一时糊涂,张绣贾诩早已被擒。徐州之战,曹操本欲退兵,荀攸却一语道破陈宫 “智迟” 的弱点,力劝进兵,最终成功拿下徐州。官渡之战,颜良文丑死于他的算计,火烧乌巢也是他出的主意,平定河北同样是他谋划。曹操一统北方后,每次宴会都感慨:“征战克敌,皆荀攸之谋!” 甚至要给荀攸与张良相同的封地待遇,足见曹操对他的倚重。 而贾诩号称 “毒士”,手段狠辣,智慧高深,投降曹操后却乖巧得如同小猫。这看似矛盾,实则有因。贾诩看人很准,连曹操都曾被他玩弄于股掌之间,但他唯独看不透荀攸,深知不是荀攸对手。所以投降后,贾诩行事极为谨慎,不敢越雷池一步。 荀攸不仅智谋超群,还懂得明哲保身。他婉拒曹操丰厚封地,对自己所出计谋守口如瓶,即便外甥打探,也只把功劳归给曹操。他还留下 “十二道奇策”,虽内容无人知晓,但从曹操对他的重视程度,可推测其谋略影响深远。 可惜天妒英才,建安十九年,荀攸跟随曹操南征孙权,途中染病身亡,年仅 58 岁。曹操痛哭流涕,感慨二十多年竟找不出一件可非议荀攸之事。 荀攸死后,曹操对贾诩起了忌惮之心,曾试探性问贾诩该立哪个儿子为世子。贾诩何等精明,他知道曹操让曹丕拜荀攸为师,立曹丕为世子之意已明。但他又不想卷入夺嫡之争,面对曹操询问,起初沉默不语,曹操发怒质问,他才回道:“我刚才想起袁绍和刘表。” 袁绍和刘表皆因废长立幼而败亡,贾诩以此暗示曹操不要重蹈覆辙,既表明了立场,又未直接说出名字,巧妙化解危机。 最终贾诩活到 77 岁病逝,其家族凭借他的智慧,荣华富贵延续百年之久。从贾诩对荀攸之死的反应,以及他在曹操面前的应对,可看出他的谨慎与智慧,也从侧面反映出荀攸在世时对贾诩的强大制衡作用。
今日话题:三国时期的军令状为何只对马谡有用???网友甲:曹操:夏侯乃是我的猛
【3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