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志愿军师长王扶之负伤回国探亲,偶遇一赶车老丈,便搭车回家,两人一路相

墨舞风华姿 2025-04-10 19:52:44

1953年,志愿军师长王扶之负伤回国探亲,偶遇一赶车老丈,便搭车回家,两人一路相谈甚欢,可谁料分别时,老丈询问道:“我儿王硕,12岁就参了军,你能帮我打听一下吗?”王扶之听完浑身一颤,哭喊道:“爹,我就是王硕呀! 1953年,朝鲜战争打得正激烈,志愿军115师师长王扶之因为受伤,得回国休养。他心里惦记着多年没见的父亲,决定悄悄回老家看看。王扶之没让人接送,也没坐专车,就这么一个人到了陕西老家附近。从县城到村子还有十几里路,他腿脚不便,走得慢吞吞。半路上,一个赶牛车的老丈瞧见他军装整齐但走路一瘸一拐,好心让他搭车。王扶之谢了老丈,上了车,俩人一路聊开了。 老丈是个地道的庄稼汉,话匣子一打开就收不住。他聊起自己儿子,说那孩子叫王硕,12岁那年跑去参军,一走就是十几年,连个信儿都没有,也不知道是死是活。王扶之一听“王硕”这名字,心里咯噔一下,再听老丈说起陕北参军的事儿,脑子嗡的一声。他盯着老丈那张饱经风霜的脸,越看越觉得眼熟,像极了小时候记忆里的父亲。 王扶之原名叫王硕,1923年出生在陕西傅家新庄。家里穷得叮当响,母亲五岁时就没了,他和父亲、爷爷仨人挤在一块儿过日子。父亲干长工,他小时候就给地主放牛,赚点口粮。家里紧巴巴攒了点钱,让他读了三个月私塾。那时候私塾里有些新思想,他年纪虽小,却记住了“革命”这词儿。1935年,12岁的他听说陕北红军招人,撒谎说自己17岁,混进了刘志丹的游击队,从此跟家里断了联系。 投身革命后,王硕改名叫王扶之,算是给自己定了新身份。他从陕北打到全国解放,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又跟着39军115师上了前线。他胆大心细,带兵有方,打仗总能赢,被弟兄们叫“百战百胜王团长”。后来升了115师代理师长,1952年8月,他在指挥部被美军炮弹炸埋了,昏迷了两天两夜。救援队拼了命挖了38小时才把他弄出来,捡回一条命。伤好后,他接着上阵,正式当上了115师师长。 这次回国休养,他满脑子都是老父亲。离家快20年了,他没给家里捎过信,也没回去过,心里老觉得亏欠。上了牛车,听老丈讲儿子的事儿,他越听越觉得不对劲。等车到了傅家新庄,他试探着说自己也姓王,家里也在这个村。老丈一激动,差点从车上摔下去,抓着他的肩膀喊:“儿啊,你是俺家王硕吧!”王扶之眼泪哗哗往下淌,点头说:“爹,真的是我。”原来,这赶车的老丈就是他日思夜想的父亲! 这父子俩的重逢,太让人唏嘘。时间把俩人的模样都变了样,王扶之从放牛娃成了师长,父亲从长工熬成了村里受尊敬的老人。可血脉这东西,隔了再多年也断不了。王扶之在战场上拼死拼活,心里总有个念头:得活着回去见爹一面。这次真见着了,却是以这么个意外的方式。 休养那几天,王扶之陪着父亲回了老屋。房子还是老样子,土墙坑坑洼洼,院里那棵槐树倒是长得更粗了。他跟父亲坐在炕上,讲这些年的经历。从陕北当红军的小兵,到朝鲜扛着炮火指挥,他每讲一段,父亲就一边抹泪一边点头。父亲也说起村里的变化,新社会来了,日子比以前好过,他还当上了调解员,觉得挺有面子。 可休养时间不长,朝鲜那边战事没完,王扶之待不了多久。他给老屋修了修房顶,留了点钱给父亲,让乡亲们多照应。走那天,父亲拄着拐杖送他到村口,说:“儿,国家要紧,去吧。活着回来就行。”王扶之眼圈红了,敬了个礼,转身走了。 回到朝鲜,王扶之接着带115师打仗,直到1953年战争结束。战后他回了国,在军队里干了不少年,出力建国防。他父亲在村里过上了安稳日子,逢人就夸儿子是国家的顶梁柱,自己这辈子没白活。

0 阅读:86
墨舞风华姿

墨舞风华姿

墨舞风华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