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彭老总急匆匆的赶到汉城北岸,却发现五十军已经快被打没了,军长曾泽生对此情况愣是不吭一声,这场仗打得连部队里的伙夫都拿起了家伙事,跟敌人拼命,曾泽生为什么不向上级报告,请求支援呢? 要搞明白曾泽生为啥不求援,先得看看他是个啥样的人。1902年,他出生在云南永善县一个普通农户家,爹是教书的,妈管家,日子过得紧巴巴。他从小跟着老爹读四书五经,还啃了点兵法,脑子活络,性格也硬朗。1919年,17岁的他考进云南讲武堂,从那儿开始混军队。讲武堂毕业后,他进了滇军,从小排长干起,靠着脑子好使、纪律严,一路往上爬。 抗日战争时,曾泽生带兵跟日军干了好几仗,装备差得要命,他愣是打出了名堂,部队还得了个“铁军”的名号。可到了解放战争,他带的60军就不行了,跟解放军交手老吃瘪,被人笑话叫“六十熊”。这外号跟刀子似的,扎在他心上。1949年,解放战争快收尾了,他带着60军起义,投了解放军,部队改编成五十军,他还是军长。1950年朝鲜战争一打响,五十军上了前线。对曾泽生来说,这是个翻身的机会,他憋着一口气,要带着部队打出名堂,把“六十熊”的帽子彻底摘掉。 1951年1月,朝鲜战场的汉江北岸冷得要命,五十军奉命守那儿,对面是美军第25步兵师和英军第29旅,装备比咱好太多了。战斗一打起来就是硬碰硬,敌军的重炮轰个不停,坦克也开过来碾阵地。五十军的反坦克小组扛着火箭筒硬干,步兵守着战壕跟敌人拼刺刀,连伙夫都上了前线,拿枪跟敌军拼命。 这场仗打了50天,五十军伤亡惨得没法看,一个连有时候就剩几个人能喘气。补给线断了,后勤兵得冒着炮火送东西。敌军晚上还搞偷袭,仗打得昏天黑地。可五十军的防线硬是没垮,靠的就是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曾泽生一直在前头盯着,指挥部队反击,愣是没让敌军得逞。彭老总赶到时,看到的就是这么个惨烈的场面,可他也纳闷:这么大的损失,曾泽生咋不吭声呢? 曾泽生不求援,不是他傻,也不是他不懂打仗,这背后有几层原因。 第一,憋着一口气要证明自己。**六十军以前的“熊样”一直是曾泽生的心病,朝鲜战争是翻盘的机会。他觉得,求援就等于认怂,部队好不容易攒起来的士气会散。他想靠自己扛下来,打赢这场仗,让五十军彻底扬眉吐气。 第二,跟部队感情太深。**曾泽生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军官,他跟战士们一块儿吃苦,知道大家拼了命在守阵地。求援可能会让战士们觉得自己白干了,他宁可跟大家一块儿扛,也不愿开口示弱。这种想法挺实在,也挺感人。 第三,对局势有自己的判断。**曾泽生打仗打了半辈子,经验老到。他觉得,虽然部队伤亡大,但防线没丢,敌军也没占到大便宜。只要咬牙撑住,就能完成任务。他相信自己的部队还有一口气,没到山穷水尽的地步。 第四,怕给上级添乱。**战场上资源就那么多,求援不一定能马上有回应,还可能让上头分心。曾泽生觉得,靠自己拼一把,说不定还能省点麻烦。他这人就这样,扛事儿的习惯改不掉。 当然,这决定也有风险。五十军伤亡那么大,再不求援可能真就扛不住了。但曾泽生的选择,多少带着点军人的倔强和孤注一掷的味道。 汉城北岸这50天,五十军用命换来的阵地没丢,硬是把敌军挡住了。这场仗不光守住了地盘,还守住了尊严。以前“六十熊”的骂名,到这儿算是彻底翻篇了。曾泽生带着部队证明了一件事:装备差、条件烂不算啥,只要有信念,就能干出奇迹。 但回头想想,这代价也太大了。战士们死伤那么多,连伙夫都得上阵,要是曾泽生早点求援,会不会少流点血?他的沉默,既是种坚持,也是个让人琢磨不透的选择。
1938年,黄新廷带队伏击日军,眼看日军就要进入伏击圈时,忽然有人开了一枪,黄新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