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陕西考古队发掘一座古墓,当尘封的墓门缓缓开启,眼前的景象令所有人震惊

自由的吹海风 2025-04-11 07:35:49

2009年,陕西考古队发掘一座古墓,当尘封的墓门缓缓开启,眼前的景象令所有人震惊——狭小的墓室中不见棺椁与陪葬品,唯有两具骸骨并卧石床。最令人费解的是,这座简陋的墓室四壁竟绘满精美绝伦的壁画,极尽奢华之能事。如此强烈的反差,让在场的考古专家陷入深深的困惑。 【消息源自: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凤栖原北宋墓葬发掘简报》2010年内部报告;荣新江《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2001年三联书店出版】 推土机的轰鸣声在2008年秋天的西安郊区突然刹住。开挖掘机的老王抹了把汗,探身往刚铲开的土坑里张望——几块青砖的断面上,隐约露出半幅褪了色的彩绘。"这砖头咋还画着人儿呢?"他嘟囔着跳下车,用安全帽舀起坑底渗出的积水泼在砖面上,一幅手持乐器的乐师图案顿时在阳光下鲜活起来。 三天后,整个工地被蓝色彩钢板围得严严实实。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技工小张正跪在探方里刷土,忽然感觉毛刷碰到了硬物。"领队!这儿有枚铜钱粘在骨头上!"戴着老花镜的墓葬清理组组长刘研究员立即俯身,从女性遗骸指骨间轻轻剔出那枚泛绿的铜钱。"熙宁元宝...是北宋神宗年间的。"他的声音有些发颤,"这墓主人下葬时,王安石正在汴梁城搞变法呢。" 墓室狭小得令人窒息。当应急灯照亮三面墙壁时,正在测绘的博士生小林突然倒退两步撞上了脚手架。西墙的涅槃图上,十几个西域面孔的僧人正用各种夸张表情捶胸顿足,而北墙的杂剧图中,有个头戴诨裹的丑角竟做着吐舌头的鬼脸。"这哪像正经墓葬壁画?"小林嘀咕着。负责壁画临摹的美院教授却兴奋得眼睛直冒光:"看见没?这个弹琵琶的乐工穿着回鹘装,旁边吹筚篥的却是汉人打扮!" 最令人费解的是东壁那幅文人像。画中男子头戴东坡巾,正提笔在屏风上题诗,可骨骼鉴定显示他分明长着高鼻深目的粟特人特征。"老刘你看,"体质人类学专家用镊子挑起遗骸鬓角处一缕红褐色头发,"这发色在长安城里得多扎眼?"正在拓印题诗的文献专家突然插话:"诗里写'身是胡儿心汉臣'...好家伙,这位还会用典!" 清理到砖砌床榻时,技工们发现了更蹊跷的事。两具遗骸直接躺在青砖上,连草席的痕迹都没有,可三面墙上的壁画却明显出自专业画师之手。"省里最抠门的土财主下葬也得置办口薄棺吧?"负责随葬品登记的小李挠着头。忽然,一阵穿堂风掠过墓室,吹得人骨旁的铜钱轻轻滚动,发出"叮"的脆响。所有人不约而同打了个寒颤——这枚熙宁元宝在女性死者手中攥了九百多年,竟还带着体温似的。 随着拼图逐渐完整,这个"寒酸又奢华"的墓葬开始讲述往事:男主人可能是粟特商队里通晓汉学的"舌人",在长安西市帮胡商与宋人讨价还价时,结识了某个流落中原的西域舞姬。他们或许在汴梁城的勾栏瓦舍里听过杂剧,在相国寺庙会上买过熙宁钱,最终选择用壁画这种"奢侈的节俭"方式,把毕生见过的热闹都带进坟墓。当考古队员在女性遗骸骨盆处发现陈旧性骨折时,连最严肃的老专家都忍不住想象——她可能直到临产前还在跳胡旋舞。 2010年春天,当最后一块壁画揭取装箱时,技工小张突然指着墓顶惊呼。原来在常年渗水形成的钙化物后面,藏着幅用朱砂画的简易星图,其中北斗七星的勺柄正指着西方。"这是..."领队的手电光微微发抖,"他们给魂灵指路回故乡呢。"风化的星图下,那枚熙宁元宝在文物袋里泛着幽光,像极了丝绸之路上某个黄昏的落日颜色。

0 阅读:513
自由的吹海风

自由的吹海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