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出来说实话了!在我们反制美国之后,4月8日,德媒刊文表示,对付美国,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象征性的对美国挥舞木棍。另一种则是,以牙还牙。但也只有像中国这样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才有能力同华盛顿如此分庭抗礼。对于经济强大,但政治和军事影响力极其有限的欧洲来说,面对中美对决,欧洲人已经沦为旁观者。 当中国以加征关税和稀土管制的组合拳反制美国时,欧洲不是不想吭声,而是被现实捆住了手脚 —— 经济上离不开中国市场,军事上受制于美国主导的北约体系,政治上又被内部矛盾撕扯得四分五裂。 这种尴尬处境,恰似一只被夹在老虎和大象之间的狐狸,既不敢招惹任何一方,又找不到第三条路可走。 中国 4 月 4 日宣布对美加征 34% 关税并实施稀土出口管制,这招直接戳中美国的 "七寸"。 但欧洲更紧张:全球 70% 的稀土加工依赖中国,而欧洲的新能源汽车、精密制造等产业对稀土的需求比美国更迫切。 德国宝马、大众等车企若失去中国稀土供应,电动车生产线可能瘫痪;荷兰 ASML 的光刻机制造也离不开稀土永磁材料。 更致命的是,欧洲经济对中国市场的依赖远超美国。2024 年欧盟对华贸易逆差高达 3045 亿欧元,而对美顺差仅 1976 亿欧元。 德国汽车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占其全球总销量的三分之一,法国奢侈品品牌 60% 的营收来自中国消费者。 这种 "经济脐带" 让欧洲政客即便心里想支持美国,也不敢拿饭碗冒险。 就像匈牙利总理欧尔班说的:"欧盟制裁俄罗斯是自杀行为",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对华强硬。 军事上的 "侏儒化",让欧洲连说不的底气都没有。欧洲的军事力量早已沦为 "美国的附庸"。北约框架下,美国掌控着欧洲的防空系统、情报网络和战略指挥权。 即便像德国这样的经济强国,军费占 GDP 比重也只有 1.5%,远低于美国的 4%。当中国 076 型两栖攻击舰下水、六代机试飞时,欧洲连自主研发的五代机都难产,更别提与中美抗衡了。 这种军事上的 "软骨病",在俄乌战争中暴露无遗。尽管欧洲国家向乌克兰提供了大量军援,但德国连弹药库存都补不上,美国军工企业的订单排到了 2030 年。 相比之下,俄罗斯通过战争激活了军工产能,坦克年产量从 300 辆飙升到 2000 辆。欧洲人心里清楚:如果真的与美国决裂,他们连自保都成问题。 而且欧盟内部的分裂比想象中更严重。当法国主张对美强硬时,北欧国家却呼吁尽快与南共市签署自贸协定以开拓新市场;当波兰叫嚣 "防范中国商品冲击" 时,德国却在偷偷扩大对华投资。 这种 "诸侯割据" 的状态,让欧洲在对美反制中只能搞些 "精准打击"—— 比如豁免波本威士忌关税以保护本国葡萄酒产业,这种 "拆东墙补西墙" 的操作,根本无法形成合力。 更讽刺的是,欧洲的 "一体化" 进程正在倒退。匈牙利作为轮值主席国,直接否决了欧盟对俄能源禁运提案;瑞典加入北约都得看匈牙利脸色。 这种 "离心力" 让欧洲在中美博弈中连旁观者都当不安稳,更别提扮演 "第三种力量" 了。 历史的教训告诉欧洲:选边站只会死得更快。 欧洲并非没有尝试过 "硬气"。2024 年欧盟曾提议与美国互免工业品关税,但特朗普直接拒绝,要求欧洲购买 3500 亿美元美国能源。 这种 "霸王条款" 让欧洲明白:在美国眼里,盟友不过是待宰的羔羊。 相比之下,中国的反制策略让欧洲看到了另一种可能。中国在加征关税的同时,继续扩大进博会、自贸区规模,释放 "开放合作" 的信号。 这种 "斗而不破" 的智慧,让欧洲既感受到压力,又保留了回旋余地。 正如德国《明镜》周刊所言:"中国用经济手段实现了军事手段都达不到的效果 —— 让欧洲主动靠过来。"
美国到底会不会向中国开战呢?就这么说吧,美国100%想开战,因为中国已经对美国霸
【11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