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1985年,美国总统科学顾问基沃思访华,要邀请钱学森访美,美国相关学术机

品古观今呀 2025-04-11 10:04:08

钱学森,1985年,美国总统科学顾问基沃思访华,要邀请钱学森访美,美国相关学术机构要表彰他的贡献,他不去,美国国家科学院长会来访华,授予钱学森“国家勋章”。 钱学森的名字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他是“两弹一星”的核心人物,也是世界级的科学巨匠。可在1985年,当美国向他伸出“橄榄枝”,他却选择了转身离开。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而是他一生经历和信念的缩影。 钱学森1911年出生在上海,从小就聪明得让人咋舌。1935年,他揣着梦想去了美国,先在麻省理工学院学航空工程,后来转到加州理工学院,跟随大牛冯·卡门钻研空气动力学和火箭技术。那时候,他可是美国科学界的红人,参与了早期火箭和导弹项目,研究成果直接推动了美国航天技术的起步。有人甚至说他要是留在美国,NASA的成立可能都得提前好几年。 可好景不长,二战结束后,美国掀起了“红色恐慌”。1950年,钱学森莫名其妙被怀疑跟共产主义有牵连,美国当局直接把他抓了。9月7日那天,他被关进洛杉矶特米洛岛的拘留所,15天里,每天24小时被探照灯照着,士兵十分钟查一次,连觉都睡不好。出来时,他瘦了15斤,嗓子也哑了。后来靠冯·卡门保释才放出来,但接下来的五年,他被软禁在家,每个月都得向当局汇报行踪。直到1955年,中国政府跟美国谈判,他才得以回国。 这段经历,对钱学森来说是刻骨铭心的屈辱。美国政府从没为这事道歉,也没承认自己错了。 1985年10月,美国总统科学顾问乔治·基沃思访华,带来一个重磅消息:美国学术机构想表彰钱学森当年的科学贡献,邀请他访美,还要给他颁个“国家勋章”。这事传到中国高层,有人觉得这是个机会,毕竟钱学森在国际科学界的地位摆在那儿,他的访美没准能给中美关系加点分。科工委、科委和外交部赶紧联合请示钱学森,想听听他的想法。 可钱学森的回答让人意外。他先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我回国的事挺复杂的,不适合出访。”高层有点懵,这话听着像有深意。没过几天,正式询问来了,这次他不绕弯子了,直截了当地说:“美国佬这是耍滑头,别想骗我回去。当年我离开美国是被他们赶出来的,按他们的法律,我没法再回去。除非美国政府公开给我平反,不然我这辈子不会踏上那块地。至于什么荣誉,我不稀罕。我为国家做事,才是最大的奖赏。” 这态度,硬气得不行。美国那边也没想到他会这么干脆,连台阶都不下。后来,美国国家科学院长提出要亲自来华,代表学术界授予他“国家勋章”,可钱学森还是没松口。这事就这么不了了之了。 钱学森拒绝美国,不是赌气,而是有他的道理。1950年那段遭遇,让他看透了美国政府的嘴脸。当年他是美国科技界的宝贝,可一怀疑他,就翻脸不认人,连基本尊重都不给。五年软禁,自由没了,尊严也没了,这种事搁谁身上都咽不下去。1985年的邀请,在他眼里,不过是美国想拿个荣誉当幌子,掩盖当年的错误。他不是那种会为了面子忘了里子的人。 再说,他回国30年,已经把心血全扑在中国身上。他心里清楚,自己的价值不在美国的表彰,而在为中国科技崛起做的事。他常说:“荣誉是虚的,实干才是真的。”这不是一句空话,是他一生的信条。 钱学森的决定,在当时掀起了不小波澜。科学界有人觉得他太倔,错过了跟国际同行交流的机会;但更多人佩服他的气节,认为这是对国家尊严的捍卫。这事也让美国有点下不来台,毕竟他们摆出一副大度的样子,结果被钱学森直接打了脸。 对中国来说,这件事反而成了个正面的信号。钱学森的拒绝,等于告诉大家:中国的科学家有骨气,不靠外国的认可也能干大事。这在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对提振民族自信心其实挺有意义的。 钱学森回国后,真没闲着。他一头扎进中国的航天事业,干出了好几件震惊世界的事。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他是总设计师之一,亲自算轨道参数,连误差都精确到让人服气。他还搞出了工程控制论和超高速空气动力学这些高深理论,直接为中国导弹和航天技术打下基础。 他不光自己牛,还带出了一堆牛人。他的学生里,后来好几个成了院士,个个是行业顶梁柱。现在全球能搞懂他研究领域的人不超过十个,全在中国,全是他带出来的。2011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还专门建了个“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就为了纪念他的贡献。 晚年,他慢慢退下来了。1991年,他拿了“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称号,1999年又得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可他为人低调得很,从不张扬,生活简单到不行。他有个“四原则”:不题词、不写序、不参加应景活动、不接受采访。到2009年10月31日去世,享年98岁。

0 阅读:53
品古观今呀

品古观今呀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看历史与现实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