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秋,马鸿逵送给张学良八匹好马,其中一匹是菊花青色,四尺多高,7岁口。马

风城春史呀 2025-04-11 11:58:01

1936年秋,马鸿逵送给张学良八匹好马,其中一匹是菊花青色,四尺多高,7岁口。马鸿達送马时说这匹马很不得了,两头见日头,中午喂一次,还能跑800里,在西北五省独一无二,因此人称“盖西北”。 1930年代的中国西北,军阀割据依然存在。宁夏马家军盘踞河东地区,以马鸿逵为首的地方势力与中央政府保持着微妙的平衡关系。 张学良在西北地区的影响力日益扩大,他的东北军不仅在东北战场上战功显赫,还将势力范围逐步扩展到了西北地区。东北军的到来,让西北的军阀们感受到了压力。 马鸿逵作为宁夏的实际统治者,深知在这个多事之秋必须谨慎行事。他与张学良之间既要保持友好关系,又要维持自己在西北的统治地位。 在1936年秋天,马鸿逵选择了一个特殊的时机拜访张学良。他带来了八匹上等好马,这批马匹都是精挑细选的西北名驹。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匹菊花青色的战马,这匹马四尺多高,七岁口,浑身上下没有一根杂毛。从外表来看,这匹马的腰身线条流畅,四条腿儿粗细匀称,四个蹄儿端正圆润。 但这匹马极为难驯,不容任何人靠近。马鸿逵却在献马时说,这是一匹千里良驹,两头见日头,中午喂一次,能跑八百里,在西北五省独一无二,因此被称为"盖西北"。 实际上,这匹马确实出身不凡,但马鸿逵麾下没有一个人能够驯服它。送这样一匹烈马给张学良,马鸿逵心中自有盘算。 面对"盖西北"这匹烈马,张学良陷入了两难境地。他立即向各军旅下达通知,要求选派能人前来驯服这匹马。 东北军将士们听说这匹马能日行八百里,都对此心生畏惧。一般的好马,一天能跑三四百里就已经相当不错,而能跑八百里的马必定如同猛兽一般难以驾驭。 驯服这样的烈马,稍有不慎就可能丢掉性命。东北军虽然将士如云,却一时间无人敢来应征。 就在张学良一筹莫展之际,一个名叫赵新华的侍卫引起了他的注意。赵新华原名赵国清,是东北新民公主屯人,从小就与马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东北军后勤保障连队服役期间,赵新华不仅掌握了精湛的军装裁剪技术,还在骑术方面展现出了独特的天赋。他曾在东北军十四旅留守处向汪柏浒连长学习骑术。 汪柏浒是东北军中有名的骑术高手,他教给赵新华许多驭马的秘诀。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对付烈马要像对付人一样,既要有胆量又要有技巧。 赵新华在东北军中的成长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除了军装裁剪和骑术,他还结识了不少江湖人物,这些经历让他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 他曾经接触过一个绰号叫"老八点"的土匪头子的坐骑,那匹马脚力惊人,一天能跑四五百里。通过照顾和训练这匹马,赵新华对烈马的习性有了更深的了解。 张学良对赵新华的能力非常赏识,不仅让他负责为高层军官家眷设计裁剪服装,还破格提拔他为侍卫副官。 在西安北门外的军教场上,一场引人注目的驯马表演即将开始。陕西省主席邵力子、杨虎城主任和张学良等重要人物都来到了现场。 军教场上临时搭建的看台座无虚席,东北军各军旅的官兵们都前来观看。"盖西北"被几个马夫牵到场地中央,这匹菊花青色的烈马显得格外精神。 赵新华仔细检查了马具,确保每个细节都万无一失。他采用了张学良的专用马鞍,这是为了确保驯马时的安全性。 当赵新华骑上"盖西北"的那一刻,这匹烈马立即展现出了惊人的爆发力。它如同旋风一般在场地上狂奔,速度之快让观众们目瞪口呆。 在驯服过程中,赵新华发现这匹马有着独特的性格特征。"盖西北"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不允许其他马匹在它前面,这种争强好胜的性格在战马中非常罕见。 经过一个多月的训练,"盖西北"逐渐被驯服,成为了张学良的贴身坐骑。它不仅保持了原有的神骏,更增添了几分军马的威风。 1936年12月,一个特殊的机会让"盖西北"名声大震。当时来西安的蒋介石听说张学良有一匹神骏异常的战马,提出要亲眼见证它的速度。 为了展示"盖西北"的实力,张学良安排了一场马与火车的竞速。比赛路线从西安到华山附近的华阴站,全程二百余里。 这场竞速比赛中,由张学良的副官刘海山骑乘"盖西北"。火车启动后,刘海山骑着"盖西北"在铁轨旁的羊肠小道上奔驰。 比赛结果令所有人震惊,"盖西北"不仅跑完了全程,还比火车提前到达终点。这一壮举不仅证明了它确实是千里马,也为东北军赢得了极大的声誉。 这场胜利来得正是时候,因为1936年底的西安事变即将爆发。在这个历史性时刻,"盖西北"的存在为东北军增添了几分底气。

0 阅读:51

猜你喜欢

风城春史呀

风城春史呀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 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