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的年夜饭上,毛主席咬了一口葱花饼后脸色大变,随即将做饭的厨师喊了过来,厉声问道:“你在这饼里放了什么!” 在1960年的除夕夜,程汝明决定为主席烹制一道特别的菜肴——葱花饼。他巧妙地将肥猪肉熬制成猪油,并将这些猪油和入面团,以增加面饼的香气和口感。为了进一步提升风味,他还在面团中加入了精细切碎的猪头肉粒。 完成后,程汝明迅速将新鲜出炉的葱花饼送到了主席面前。主席品尝了一口后,立刻被其味道所折服,对葱花饼连连称赞。这种平常的食物竟被做得如此出色,出乎他的意料。 主席的夸赞虽然让程汝明欣喜,但同时也让他心生忧虑,担心主席若是发现了葱花饼中掺有肉类,自己会有麻烦。果不其然,主席很快察觉到了食物中异样的味道,便询问程汝明,葱花饼中为何带有猪肉味。 面对主席的质问,程汝明无法继续隐瞒,只得如实告知了葱花饼的制作过程。主席听后表情严肃,直截了当地表示了自己的不满:“你怎敢对我隐瞒?”程汝明见状,立刻承认了错误,并表示不会再有下次。 尽管主席最初的反应是愤怒,但他最终并未对程汝明真正发怒。他深知程汝明的本意是好的,但在那个特殊时期,主席坚决要求与人民保持一致,共同度过困难时期,不允许自己有任何特殊待遇。 程汝明,山东掖县人,生于1926年。作为一位杰出的烹饪大师,他的成长历程充满了艰辛与奋斗。从小家境贫困,他早早辍学,选择步入了餐饮行业的门槛。 年轻时,程汝明前往天津,在多个饭店做学徒,打下了坚实的烹饪基础。天津的“惠中饭店”、犹太俱乐部和维多可饭店等中外餐馆,都曾留下他辛勤工作的身影。在这些饭店中,他不仅学到了中国传统菜肴的精髓,还接触了西餐及其他国家的特色美食。 到了1952年,程汝明已积累了十多年烹饪经验,技术精湛,赢得了同行的尊敬。正当他在天津的餐饮圈崭露头角时,接到了一个重要任务:负责“世界和平理事会”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的餐饮服务。 这次任务对于程汝明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因为会议上汇聚了各国代表,尤其是中国代表团的重视不言而喻。程汝明凭借着过硬的技术,精心策划和制作了会议菜单,确保每道菜肴都符合各国贵宾的口味,最终圆满完成了任务。 会后,程汝明得到了国家的认可,被邀请负责为主席专列提供餐饮服务。这一机会对于任何一位厨师而言,都是极为荣耀的。程汝明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特别是在毛主席的饮食习惯方面,他开始花费大量时间去了解和琢磨。 毛主席长期倡导节俭,崇尚简朴的饮食,尤其不喜过度的荤腥与奢华的餐品。程汝明明白,只有真正满足主席口味的菜肴,才能真正称得上是成功的餐饮服务。 在工作中,程汝明很快意识到毛主席对食材的独特偏好和忌口。例如,毛主席不喜欢酱油的味道,这与他小时候家庭经营酱油坊的经历密切相关。 毛主席曾目睹过酱油发酵过程中出现的蛆虫,这一画面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得他对酱油产生了排斥。因此,程汝明在为毛主席做菜时,避免了使用酱油,精心调整了菜肴的味道。 毛主席最喜爱的菜肴之一便是辣椒和苦瓜,尤其对于辣味的偏好更是人尽皆知。作为湖南人,毛主席对辣椒的喜爱几乎成了他的标志性特点。在菜肴的制作过程中,程汝明常常遇到一个难题:辣椒和苦瓜在烹饪时通常需要用酱油来调味,但这与主席的口味相悖。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程汝明灵机一动,选用了豆豉作为替代,不仅保留了菜肴的鲜美口感,还增添了一丝独特的风味,毛主席品尝后大为赞赏。 在中南海,除了日常的烹饪工作,程汝明还必须遵守一些特殊的规定:每次餐后,必须销毁当天的菜单。程汝明曾对此感到困惑,但在一次与老同志的交谈中,他了解到了这一做法的深意。 菜单若被敌人获取,可能通过菜品的种类推测出主席的健康状况,这对于国家安全极为不利。因此,所有相关人员都必须严格保密,确保一切信息不外泄。 程汝明对这份工作的保密性极为重视,连家人都不清楚他为谁做饭。即使有亲友寄信,他也只会让对方写上“中南海101信箱”,以此保持低调。
1960年的年夜饭上,毛主席咬了一口葱花饼后脸色大变,随即将做饭的厨师喊了过来,
近史风云录本人
2025-04-11 15:45:44
0
阅读: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