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提到出不出体制,就简单说几句。潼不是四五岁的时候去英美游学了半年么,她还挺喜

林小暖生活家 2025-04-11 16:57:03

既然提到出不出体制,就简单说几句。

潼不是四五岁的时候去英美游学了半年么,她还挺喜欢英国的,可能气场比较合,到现在她还记得当初的很多细节,也很想出去读书。

但她同时也是个比较能抗压的孩子,目前在体制内私校的学习节奏虽然挺累的,她也可以适应。

所以,走不走,她其实都可以。

而对我来说,我一直是希望她的九年义务教育能在体制内完成,先把中文的底子打到足够好。

另外还要考虑到价值观和文化认同感等原因,我会更希望等她价值观基本成形之后再出去,这样她也有足够的身份认同,不会出去之后太迷茫。

当然,经济压力和家庭团聚更是重要考量因素。

她爸的工作原因肯定是出不去的,如果她要早出去读书的话,我肯定要陪读,那也会带着妹妹,爸爸就孤家寡人一个人在国内了。

比起学校,她更希望能家人们在一起。我也认为跟爸爸和其他家人在一起,对孩子更重要。

经济原因就更现实了,现在去海外上中学太贵了,英美高中一年花百万很正常,三年高中四年本科近千万就出去了,这样的经济能力对我们来说还真够呛。要是一个孩子的话,你说大不了卖卖房子咬牙供一下,俩孩子,牙咬碎了都不行。

所以我俩的一致态度就是,出去还是可以出去的,但不用太早,大学出去的可能性更大。毕竟大学了还可以申请奖学金,自己努努力吧。

小学初中体制内,高中可以考虑公立学校国际部或者是国际/双语校,到时候看情况。

之所以还是希望她大学能出去走走,是因为我一直觉得人生重在体验,多转转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是怎样的。我不期望她有多高的成就,能自食其力,活得自在快乐,善良正直,品行良好,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就很好了。

对女孩子来说,出去走走我觉得更需要。去一些对女性更友好的大环境生活一下,感受下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自我价值实现,而不是女性就要围着家庭转的氛围。在异乡生活中养成更独立的性格,见更多不同生活状态的人,有更多元包容的思想,这些都是我希望她能体验的生命过程。

而且选择也都不是不可逆的,现在我们都有改变选择和生活的自由,阶段性改变生活状态和环境也并不是不行,没必要焦虑到觉得一步定终生。

适应变数,也是我认为挺重要的能力之一。

当然以上都是我理想化的想法,现实究竟会将我们推向何方,我也看不好。

现在是小升初的摇号充满变数(天津是没有小卷没有特招纯靠运气的,唯一一所可以考的学校还要去摇号考试资格,大概10:1的孩子能摇上考试资格),如果实在运气不好没摇到好学校,也许我也会迫不得已转而出体制,找个国际校双语校读读,这个就真的要看命运了。

另一个可能的兜底选择就是,响应罗罗同学伸出的友谊之手,带潼也去泰国读国际学校,那肯定比英美便宜很多,生活氛围也会舒服不少。

以上就是给大家的阶段性思想汇报,请查收。

后面怎么走,有没有变化,都要看机缘。我其实是个挺佛系的人,自己要做的努力做好,其他的就相信老天给你的礼物都有它的价值和意义吧。

每条路都有好的风景,尽力打好手里的牌就好。

0 阅读:12
林小暖生活家

林小暖生活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