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一个搞催收、借贷的朋友喝茶,他倒起了苦水。现在这催收、放贷的业务,真的是越来越难做了,再这么下去,怕是连房子贷款都还不起了。 先说说催收这方面,以前借钱不还的人,现在软硬不吃。不管是限高、冻结支付宝微信,还是拿子女上学、家人前程来说事儿,甚至上门催收、发律师函、起诉,他们都一句 “现在真的没钱” 应付。给他们打电话,打一个被拉黑一个,电话号码还常常被举报成诈骗电话,发多少短信也不回。 放贷业务也不好搞。愿意付中介费来贷款的,基本征信都有问题,要么名下贷款还没结清。这些人只要能借到钱,怎么配合都行,利息高低也不在乎。而那些征信良好、名下没贷款的人呢,想让他们贷款,简直比登天还难。好话说尽,哪怕跟他们说先批额度,用钱的时候再算利息,他们也不愿意贷。这听起来似乎很矛盾,一边是急需贷款不顾利息的人,一边是有条件贷款却不愿贷的人,但实际情况就是如此。 从放贷员的角度看,现在这工作快没法干了。一天打几百个电话,能接的不超过 20 个,平均下来还不到 10% 的接通率,远低于行业平均接通率(30%)。两天时间电话号码就会被举报成诈骗号码。有些接了电话的人,不是破口大骂,就是质问要钱干啥,根本没法好好沟通。很多新人干个三五天就不干了,流失率极高。 从业务逻辑来讲,现在催收效果不佳,只能把重点放在贷款上。理论上,如果大家都愿意贷款,消费就能起来,有人拿到钱去投资,也能带动各行各业发展。原来欠款的人生意好了,挣到钱也就有能力还款了,大家都能好起来。但这只是理想情况,实际中,愿意贷款的人少之又少。 看似只要把贷款业务做好,一切问题都能解决,但实际操作中,催款和放款岗位的人都面临巨大压力。有人觉得只要加大催收力度就能收回欠款,可现实是,再怎么加大力度,那些欠款人就是没钱还。就算贷款放出去了,也不能保证资金就能有效带动经济,进而让欠款人还款。经过一些简单的调查和分析,发现很多拿到贷款的人,并没有把钱投入到生产经营中,而是用于其他非生产性支出。 现在催收和放贷这行真的是陷入了困境,客户要么一毛不拔不愿意贷款,要么欠款不还,这业务再这么坚持下去,前景堪忧啊。
真惭愧,70年的狗,已经55岁了,还背着房贷度日。2023年,我跟老公商量买个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