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输华商品已无市场接受可能性美国媒体分析,现在给特朗普出主意最多的应该就是财政

赵弘谈科技 2025-04-11 17:52:48

美国输华商品已无市场接受可能性美国媒体分析,现在给特朗普出主意最多的应该就是财政部长贝森特。他们最终目的想干嘛??拉其他国家共同对抗中国?

¹ 昨天发了拜登政府时期“国安鹰派”两人的意见:他们就强烈建议美国拉其他国家搞“规模优势”,建立一道共同“抵抗”中国战略优势的“关税墙”。划重点:他俩强调,不要摊牌太早,要一边讲好话(建构性建言)一边搞。尤其不要提前把盟友都给得罪了,要拉他们一起。

² 但评论区大量的人认为美国搞不成,至少特朗普政府搞不成。TPP当年就是他发布行政命令退出的。

³ 可笑的是,今天特朗普的人又开始建议拉拢盟友,一起跟着美国“包围中国”,建立统一的“反华阵线”。刚刚前财政部长耶伦说:一场大规模的贸易战已经开打!她也不知道接下来会往哪个方向去。

。。。。。

图2:拜登政府的两个国安高官给特朗普政府献策:重建美国的“规模优势”才能对抗中国的“持久优势”!他俩写了一份详细的路线图!

1. 他俩是前国务卿第2号高官、著名的知华派、印太事务“沙皇”库尔特·坎贝尔。以及拉什·多西,中文名“杜如松”。做过国安会负责中国事务的高级副主任。他俩的立场一直如此:怎么能“持久”地赢过中国、遏制中国。不排除他俩有一天重返战略决策圈。

2. 他俩认为美国现在没有“规模优势”(Scale advantage),中国有。所以美国单打独斗不行,必须重建“规模优势”。他俩的建议是:建平台,把传统的结盟模式改革为一个跨军事、跨经济和跨科技的综合结盟平台;把日本、韩国、欧盟、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墨西哥都拉拢到这个平台,通过构建一道共同的关税或出口管制壁垒,集体跟中国对抗。以美国为核心、协调一致、可互操作、新型联盟。

3. 当然,他俩说这很难。一是按购买力来衡量国家实力,中国目前拥有维持长期战略优势的关键因素,二是中国的制造业工业实力、科技创新实力过强,不是前苏联可以比拟的,三是中国面临的诸多挑战比如人口老龄化是可控的,四是中国目前是120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五是怎么协调这么多的所谓“盟国”“保护国”“附庸国”“仆从国”,让它们共同为美国重建“规模优势”,是“本世纪美国治国方略的核心任务”。

4. 他俩在拜登政府任内已经这么献谋献策,拜登政府似乎正是这么做的:强化长期的双边联盟,比如日韩、强化长期的多边联盟,比如北约、构建较新的伙伴关系,比如与澳大利亚和英国签署AUKUS国防技术协议、构建制度化程度较低的组织,比如四方安全对话。未来应该挨个强化它们跨领域的功能:可以是美国提供安全保障,其他国家提供政治支持以及特定领域内的能力。

5. 他俩强调:要保障双向流动!因为美国或其他国家都不足以单独面对中国的挑战,所以美国要带动资源的双向流动,即其他国家要投资美国,帮助美国制造业复兴,美国也要投资其他国家,把修理军舰、造船(建立合资企业)、生产微电子产品等生意给到其他国家。同时,美国应当推动其他国家之间相互流动:韩国武器出口到欧盟(这在俄乌战争期间得到验证,韩国军工业帮助欧洲重新武装和再工业化)、挪威和瑞典的导弹帮助印尼、泰国保卫领海等。

6. 划重点:他俩还建议美国推行“副班长”制度,即尼克松主义或“关岛主义”的新版本:在不同区域任命“副警长”维护地区稳定。比如:太平洋岛国,交给澳大利亚;南亚:印度;东南亚大陆:越南;非洲:尼日利亚。当地区安全挑战出现,美国尊周“副班长”的意见,而不是寻求推进美国的政策偏好。

7. 共同市场方面,划重点:他俩建议用好3个工具,一是“非关税壁垒”,让美国带头其他国家建立一个遏制中国出口的共同市场。比如监管工具,拜登政府对来自中国的数字联网汽车使用了此类壁垒。二是“优惠诸边主义”——选择性地开放盟友和伙伴市场,同时对中国商品设置更高的壁垒。这很像特朗普政府现在正在做的:自由贸易协定的时代暂时结束,与盟友签订行业协议,整合市场。三是“协调一致的产业政策”。比如成立一家新的国际产业投资银行,向战略领域的多国企业提供贷款,以实现供应链多元化。划重点:尤其是在医药和关键矿产等关键领域。

这两天个人最关心的我方一大动作是聚焦于“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这表示拜登政府干的事被特朗普打断了,所以我方在利用“战略窗口期”,进入“周边格局和世界变局深度联动的重要阶段”,致力于升级周边关系,在新兴领域开展战略合作。

中美两边的高人想到一块去了。但中国这边的装货“高人”还在故作高深,欺骗小朋友:啊,美国是中国几十年的大恩人,跟人家好好说话,真心帮助美国解决问题,美国还是那个帮助中国发达美国啊!热点科普

0 阅读:785

猜你喜欢

赵弘谈科技

赵弘谈科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