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一个冬日,寒风凛冽,孝感市人民政府办公大楼里,工作人员们正忙碌于日常

痴梅随心小姐姐 2025-04-11 19:39:34

2015年的一个冬日,寒风凛冽,孝感市人民政府办公大楼里,工作人员们正忙碌于日常事务。这时,一位身着黑色棉衣、身形略显佝偻的老人缓缓走进大厅。他目光中带着几分局促与期待,开口第一句话就让在场的工作人员愣住了:“政府同志,红军欠了我们家400块大洋,现在我们家有困难,能把这笔钱还给我们吗?” 政府居然欠个人钱?工作人员满是疑惑,直到老人小心翼翼地从怀里掏出一张破旧不堪、泛黄脆弱的纸条。众人凑近一看,竟是一张85年前的借条!瞬间,大家明白了事情的缘由。 时光回溯到1930年,那是国共内战的艰难时期。国民党凭借精良装备和充足补给,对共产党展开疯狂围剿,步步紧逼。为保存实力,毛主席指挥部队暂避锋芒,可国民党穷追不舍,红军只能在各地设伏,顽强阻挡敌人的进攻。 红一师接到紧急命令,迅速向孝感方向进发,并需就地解决补给问题,完成后即刻展开反击,之后归队。战士们日夜兼程,连续几天不眠不休,抵达孝感时,个个疲惫不堪。当地百姓看到一群荷枪实弹的军人,吓得紧闭房门。长久以来,国民党的恶行给百姓留下了太深的恐惧。 师长望着紧闭的门窗,无奈苦笑。他深知百姓的恐惧并非针对自己的部队,而是那些无恶不作的国民党兵。百姓闭门不出,部队的粮食筹措就成了难题。好在队伍还带着一些粮食,为了不打扰百姓,战士们就着稀薄的米汤勉强充饥,夜晚便睡在泥泞的大街上。 一天过去了,百姓们看到这些军人不抢不砸,安静守在街头,心中的戒备逐渐消除,房门也慢慢打开,生活渐渐恢复正常。师长见状,立刻下令部队向乡亲们购买粮食。然而,粮食足够,钱却不够了。当时,国民党持续围剿,共产党一直处于躲避作战状态,几乎没有经济来源。 就在这关键时刻,一个名叫杨长银的当地人站了出来。他看到战士们饿着肚子搬运军火,心中满是心疼。为了筹集银元,他毅然变卖了家中祖产,还让儿子杨文顺四处向亲戚借钱。最终,他带着凑来的400多银元找到部队后勤部。后勤部当即给他打了借条,杨长银接过借条,心中感慨万千。其实,他并非为了日后让部队还钱,只是想留个纪念,铭记这段军民一心的岁月。 有了这笔钱,部队顺利筹到粮食,士气大振,与国民党展开激烈战斗,最终取得了胜利。 时光流转,新中国成立后,这张珍贵的借条在杨家代代相传。杨长银去世后,借条传到了孙子杨明荣手中。 杨明荣就是开头出现的那位老人。他原本也没打算要回这笔钱,可命运弄人,老伴突然身患重病,他花光了家中所有积蓄,依旧无法凑齐治疗费用。在走投无路之际,他想起了家中珍藏多年的借条。无奈之下,他怀揣着借条来到了孝感市人民政府。 老人详细讲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工作人员不敢耽搁,立刻将借条和老人的身份证明呈交给领导。经专业笔迹鉴别,确认借条确实是当年红军所留。 政府迅速按照银元的市场价格核算,很快拨出4万元交给杨明荣老人。老人接过钱,眼中满是感激,对政府千恩万谢。在他心中,虽然有借条,但时隔这么多年,政府若不承认,他也毫无办法。可政府如此迅速地确认并支付了这笔钱,让他深切感受到爷爷当年的选择没有错,共产党的队伍始终是值得信赖、一心为民的。 这张跨越了八十多年的借条,承载着一段军民鱼水情深的感人故事。它见证了那个艰难岁月里,百姓对红军的支持,也见证了党和政府始终坚守承诺、不负人民的初心 ,让我们看到,人民军队自始至终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

0 阅读:8
痴梅随心小姐姐

痴梅随心小姐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