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塌房”对房琪来说其实是好事
其实房琪的问题早在初见面时就被叶童老师用玩笑话说出来了。
当倪虹洁说特别羡慕房琪能把旅游当工作,叶童老师冷不丁地插了句话:“她很挣扎的。”这时房琪一下就进入戒备状态,然后笑容里带着些挑衅地问:“你说的挣扎是哪个挣扎?”颇有要和叶童较量一下的意思。叶童看到她较真了,圆融地说着“开玩笑”。
她为什么立刻就防御了?因为被点到痛点了。啥是挣扎?就是不自洽,心里不平静,无法接纳那个脆弱不是方方面面都完美的自己,害怕完美滤镜被戳破。
互联网总喜欢造神。起初房琪做旅游博主确实做得好,这是事实。但是文案不是思想,不是文化,不是学问,也算不上文学。文案是啥,我理解更多是情绪,是广告。文案好,不见得读书就多,而是对文字的感知力强,信息整合迁移能力强。所以房琪能把很多名家经典语录整合嫁接到自己的内容里,再加上有感染力地演绎,很容易达到直击人心的效果。这就是优质传播。叶童老师选她时也说的很客观,欣赏她的创作能力。
她的创作能力强,在专业领域做得好。但并不代表就可以驰骋文化界了。之前我在岛屿读书那个节目,她跟一众作家在一起,西川问她你们年轻人喜欢读什么书,她说上学时读言情小说,又接着问她读谁的小说时,她语速就急切了,一连说好几个网络作家,然后加上一句“我并不觉得读这些有什么丢人”。为啥莫名其妙加一句,还是露怯了,着急自证。
没读过很多书是正常的,坦诚说就好,实在怕露怯就不上节目,或者要来就谦逊虚心。可以无惧文学大佬们的光环,但要足够尊重别人的专业性,而不是在全行业证明自己。
浪姐也是一样。想跨界,想破圈,想尝试不同的工作,这是好事。但也要正视野心和能力之间的偏差,因为专业领域的成功并不代表全场景的通杀,跨界需要的是敬畏心而非征服欲。
当然我们作为观众,也不必就全盘去审判去否定一个人。机器系统尚且还要升级,人也有很大的成长空间。一个真实的人就是会拧巴会挣扎,能力就是会有限,认知就是有不足,没有天生就成熟的人。
所以房琪只是迎来了她最真实的、跟普通人一样的困境。在社交媒体构建的“人设竞技场”里,我们都在不同程度表演着“更好的自己”,却又因真实能力的局限陷入焦虑和恐惧。与其去做这张持续自证的考卷,不如接纳一个有漏洞的自己。
所谓“塌房”不是终点,而是一次撕掉标签、触碰真实自我的契机。这不只是房琪要走的路,更是我们普通人的必修课。
房琪|浪姐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