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邓玉芬的儿子还有丈夫全都牺牲了,她将一坨棉絮塞进最后一个儿子嘴里,孩

蜀山史道道 2025-04-12 12:35:45

1944年,邓玉芬的儿子还有丈夫全都牺牲了,她将一坨棉絮塞进最后一个儿子嘴里,孩子的脸憋得青紫,费劲儿地吐出几个微弱的字:“妈,饿,饿,”当天晚上,七儿也不幸故去。

邓玉芬先后生下了7个儿子,虽然家里人口众多,但她相信只要肯干、肯吃苦,总有一天会过上好日子。

1933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破了这片古老的土地,密云县被分割成三部分:大部分地区被划为非武装区,西北部40多个村庄被划归伪满洲国,古北口地区则被日军直接占领。

邓玉芬一家的生活被彻底打乱,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搬到张家坟村东南的猪头岭山上开荒度日。

生活的艰辛并没有磨灭邓玉芬心中的爱国情怀,她虽然没有文化,但她深知自己是中国人,绝不能做亡国奴,她常常教育孩子们:"儿呀,要记住,咱是中国人,到死也不能忘了祖宗!"这种朴素而坚定的爱国情怀,为她日后的抗日行动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1940年,面对日益严重的战争威胁,邓玉芬和丈夫决定送三个儿子参加抗日游击队,她在家细心照顾八路军的伤员,尽自己所能为抗战贡献力量。

次年,日本侵略者发动大扫荡,邓玉芬不顾亲友的劝阻,仍让丈夫召回在外辛劳的儿子们,加入抗日自卫军模范队,她深知,只有团结抵抗才能保卫家园。

然而,战争的残酷让邓玉芬的家庭伤痕累累,她失去了丈夫和五个儿子,亲友们本以为她会沉浸在悲痛之中,但邓玉芬却选择了坚强。

她绝不屈服于侵略者的压迫,决定继续在“无人区”辛勤劳动,支持抗战,她的付出不仅体现在耕作上,还包括为八路军做饭、洗衣、缝制军鞋,甚至照顾受伤的战士们。

1944年春天,邓玉芬经历了人生中最痛苦的抉择,那天,日伪军再次对猪头岭一带进行"扫荡",邓玉芬带着最小的儿子躲进了山洞。

可是孩子因为饥饿开始哭闹,眼看就要暴露藏在附近的八路军干部和乡亲们。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邓玉芬做出了一个令人心碎的决定。

她从破棉袄里扯出一团棉絮,塞进了小七儿的嘴里,并紧紧地捂住他的嘴,当日伪军离开后,她松开手,却发现孩子已经停止了呼吸。

这个痛苦的决定,展示了邓玉芬为了大局牺牲小家的决心,也成为了她一生中最沉重的心理负担。

这一夜,邓玉芬的心彻底碎了,她撕心裂肺地大叫一声,当即昏了过去,然而,即使在如此巨大的悲痛之中,她依然没有放弃抗日的决心,醒来后,她更加积极地投身于抗日工作。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终于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迎来了抗战的胜利,邓玉芬来到亲人墓前,眼含泪花,告慰九泉之下的丈夫和五个儿子:"鬼子被咱们打败了,咱们胜利了!"这一刻,她终于等到了,虽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她亲眼见证了祖国的解放。

1946年7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内战,邓玉芬再次做出了艰难的决定,她送六儿子任永恩参加了县支队,临别时,她叮嘱道:"一定记住你爸和你哥是咋死的!好好打仗,立了功回来见妈!"

任永恩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1947年8月,他在密云县河北庄战斗中立功受奖,1948年,在攻打黄坨子据点的战斗中,任永恩壮烈牺牲,至此,邓玉芬失去了丈夫和六个儿子,只剩下三儿子任永兴下落不明。

在这场漫长而残酷的战争中,邓玉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然而,她的坚强意志和爱国情怀却从未动摇。

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把鬼子赶出去"的坚强意志,成为了中国人不畏强暴、血战到底之抗战精神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没有忘记邓玉芬的巨大牺牲和贡献,她得到了很好的照顾,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多次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晚年时,她住进了政府为她修建的新房,生活幸福安康。虽然失去了亲人,但她的晚年却充满了温暖和关爱。

0 阅读:88

评论列表

吴聊

吴聊

2
2025-04-12 13:39

这位母亲太伟大了。一个国家没有人民和农民的大力支持,是不会胜利的。所以现在要对农民的养老金提高到3000元每个月

猜你喜欢

蜀山史道道

蜀山史道道

用专业的眼光,品读历史瞬间,解密历史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