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年报上市险企争相构建“康养生态圈”!

新浪财经 2025-04-12 13:44:12

在政策红利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养老金融正从蓝海市场加速演变为多方角逐的战略要地。头部险企围绕“保险+康养”战略持续深化布局,通过资源整合、产品创新、科技赋能与生态协同,积极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养老服务生态体系,为应对深度老龄化挑战提供系统性保险解决方案。

随着年报收官,看看上市险企的康养生态圈。

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

养老金融迎来黄金发展期

有数据显示,预计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将占总人口的20%以上,到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有望达到30万亿元,占GDP的10%;与此同时,医疗需求增长与资源配置不均的矛盾凸显,预计到203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达到16万亿元。

在人口老龄化与经济转型的双重浪潮中,险企康养生态的构建不仅是商业命题,更是社会命题。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银发经济。要加快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实施好个人养老金制度。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银行业保险业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提出了未来五年养老金融的愿景目标:逐步建立起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银行业保险业养老金融体系,建立多元主体参与、多类产品供给,有效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商业养老金融体系,基本建成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与金融服务紧密衔接、相互支撑的融资和保险保障体系等。

上市险企康养生态布局:

差异化战略与多元化路径

在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下,康养生态成为险企必争之地。年报显示,上市险企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市场定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保险+康养”商业模式:

中国人寿:政策型选手的全链条渗透

作为行业龙头,中国人寿深度参与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大健康与大养老服务领域不断创新探索。截至2024年底,公司参与承办200多个大病保险项目、80个长期护理保险项目和130多个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项目。在“保险+健康”领域,创新推出健康保障与健康管理融合产品,将健康管理服务纳入部分中高端医疗保险条款,在超百个城市定制型商业健康保险项目中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在“保险+养老”方面,秉持“让子女放心、让老人安心”的养老生态建设理念,推进CCRC养老社区、城心养老公寓、康养旅居三大产品线,在14个城市布局17个机构养老项目,推出三款“随心居”旅居产品。其个人养老金新产品数量、新单保费、件数、服务客户数均位居行业首位。

中国人保:普惠养老的服务深耕

中国人保加快发展养老金融,实现商业保险年金新单保费234亿元;深度参与多层次社会保险体系建设,承办大病保险、长期护理保险、门诊慢特病等政策性健康险项目1442个,覆盖近10亿人次;加强养老服务能力建设,“暖心岁悦”机构养老服务覆盖14个省50家养老机构;上线行业首款中老年互联网长期医疗险产品“好医保·中老年长期医疗险”,提高投保年龄上限,对有既往症和慢病的老年群体提供全面保障。

中国平安:综合金融的生态化标杆

中国平安依托其“综合金融+医疗养老”的生态优势,以“支付方”角色整合医疗资源,构建了“金融+医疗+科技”超级生态。平安的医疗养老服务已覆盖超3100万个人付费用户及6.7万家企业客户;百强医院和三甲医院合作覆盖率已达100%;创新推出“护联体、住联体、乐联体”居家养老模式,享有医疗养老生态圈服务权益的客户覆盖寿险新业务价值占比约70%,高品质康养社区项目已在5个城市启动。

中国太保:科技赋能的差异化突围

太保集团以智慧养老为核心竞争力,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管理规模超7400亿元,投资业绩居行业前茅。实体养老社区“太保家园”已落地13城15园,交付床位数超8800张;居家养老服务“百岁居”项目线下体验中心已落地127个城市。科技应用方面,长江养老“卓尔e+”系统实现年金业务全流程线上化,规则引擎自动处理90%业务场景;“蓝医保”产品打通12家公立医院“医保+商保”直付,成为行业首款不限疾病外购药械的长期医疗险。

中国太平:跨境与区域的错位竞争

依托跨境经营优势,中国太平在粤港澳大湾区养老金融领域形成特色布局。集团“自有+第三方合作”社区达76家,覆盖26省62市,轻重结合的全国化养老项目布局初步成型。在粤港澳大湾区6个城市探索开展居家养老服务,举办医康养生态联盟会议拓展合作网络。截至2024年末,中国太平在大湾区存量投资规模达1245亿港元,同比增长43.1%,体现了其在跨境养老金融领域的强劲发展势头。

新华保险:客群分层的精准卡位

新华保险构建“尊、安、瑞、悦”四大服务品牌,覆盖不同客群的服务需求。“新华尊”满足高净值客户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家族财富传承等需求;“新华安”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聚焦老年人群体的居家养老痛点;“新华瑞”服务体系面向大众客户提供普惠服务;“新华悦”康养旅居服务在16个城市布局21个优质康养社区,通过整合“医康养财税法商教乐文”十大领域资源,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商业模式创新:

从“保险产品”到“生态服务”的转型

保险行业在构建康养生态过程中,正经历着从传统保险产品提供者向综合养老服务整合者的深刻转型。这一转变不仅仅是业务范围的扩展,更是商业模式的根本性创新,重新定义了保险公司的价值主张和盈利模式。

服务整合能力升级WORK

领先险企已不再局限于提供单纯的金融保障,而是通过纵向整合医疗养老资源,打造“一站式解决方案”。这种服务整合的背后,是保险公司角色定位的根本转变——从风险承担者变为资源整合者和服务标准制定者。例如,中国平安构建覆盖“医、食、住、行、财、康、养、乐、护、安”十大场景的服务网络,太平洋保险打通“防诊疗复养”全链条,新华保险整合十大领域服务内容等。这种整合不仅提升了服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更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服务成本,为客户创造更高价值。

科技驱动生态重构WORK

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正深刻改变着养老金融的服务模式和效率。例如,中国人寿上线AI体检报告解读服务,为客户提供智能化的健康管理支持;太平洋保险分布式云计算实现年金交易“分钟级”处理;平安居家养老联体模式通过智能终端实现服务闭环等。科技应用不仅提升了运营效率,更创造了全新的服务场景和用户体验。

盈利模式多元化探索WORK

传统保险业务主要依赖“三差”(利差、死差、费差)盈利,而在“保险+康养”模式下,险企正在探索更加多元的价值创造路径。一方面,通过养老服务增强保险产品吸引力,提升新业务价值;另一方面,通过规模化的服务采购和高效运营,在健康管理、养老服务等环节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更为重要的是,优质的康养服务增强了客户黏性,带来长期稳定的续期保费和交叉销售机会。数据显示,平安康养生态圈客户续期留存率较传统客群提升15%,交叉销售率提高22%。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银发经济生态,险企竞争的本质是资源整合能力的比拼,成功的关键在于将养老金融从“政策驱动”转向“内生增长”,通过强化政策协同、深化科技赋能、推动产服融合,打造共生共赢的产业生态圈,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

一场关乎民生福祉与企业命运的深层变革正在上演,随着康养生态体系的不断完善,保险业正在从风险保障的提供者转变为社会治理的参与者,未来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必将是能够有效解决行业痛点、满足客户需求、实现人民愿望的企业。

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保险业任重道远。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