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日伪军一师长派人给粟裕送了一包烟。粟裕不解,以为是敌人送礼,便饶有兴致地打开烟盒。谁知里面有张纸,看了内容后,粟裕冷汗直冒,立马下令:“全军集合!” 1942年末,江苏的天气逐渐转冷,但日军的"清乡"扫荡行动却愈发频繁起来。新四军在粟裕将军的带领下,采取灵活的战术与日军周旋,屡屡化险为夷。 一天,粟裕正在指挥部召开紧急会议,针对日军的新一轮"清乡"行动制定应对策略。会上,粟裕详细分析了敌情,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要求各部队按照既定路线分批转移。 会议刚刚结束,一名警卫员快步走进指挥部,手里拿着一个看起来很普通的烟盒。警卫员报告说,这是一位不愿透露身份的人托人送来的。 粟裕接过烟盒,发现是一个普通的日制香烟。打开烟盒时,他发现里面藏着一张叠得很小的纸条。 展开纸条后,粟裕的神色立即变得凝重。这张纸条上写着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新四军刚刚制定的作战计划已经泄露,日军司令官小林信男已经掌握了新四军的转移路线。 纸条上还详细记载了日军的埋伏部署,他们计划在新四军转移途中发动突袭,重点打击新四军的指挥机关。面对如此危急的情况,粟裕立即做出决断。 他当即下令全军集合,同时要求所有部队关闭电台,以防止日军通过无线电侦听获取新的情报。粟裕重新调整了部队的转移路线,并派出骑兵小分队火速追赶已经出发的部队。 其中最令人担忧的是苏中行署主任管文蔚率领的部队,他们按照原计划走海路转移,已经出发一段时间。为了确保万无一失,粟裕立即派出多支小分队化装成渔民,在海上搜寻管文蔚的部队。 新四军的战士们表现出了极高的执行力。那些已经出发的部队接到新命令后,立即改变行进路线。 关键时刻,化装成渔民的新四军战士终于在海上发现了管文蔚的部队,及时传达了新的命令。当时管文蔚的部队距离日军的伏击圈只有三十公里,可以说是千钧一发。 如此一来,日军精心策划的围剿行动彻底落空。 随后,粟裕命令相关部门展开秘密调查,最终成功找出了这名潜伏的特务。 这起事件看似偶然,实则暗藏玄机。送来这个烟盒的人,正是当时在日伪军中担任中将的施亚夫,而他的真实身份则是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故事。 施亚夫的真实身份是一名共产党员,在1929年入党时年仅15岁。 1931年,组织派他打入国民革命军19军开展地下工作。在19军期间,施亚夫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很快得到了蒋光鼐和蔡廷锴的信任。 1933年,施亚夫因为组织工人罢工而被捕,在南京老虎桥监狱被关押了四年。直到1937年日军轰炸南京,监狱墙被炸塌,他才得以逃脱。 回到南通后,施亚夫组建了中国工农守土团,在当地开展抗日活动。这支队伍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当地日军的心腹大患。 1940年,按照组织安排,施亚夫主动接触日军,表示愿意投诚。日军对这个"投诚"的抗日武装领袖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立即任命他为南通县宪兵特务队长。 为了打入日军高层获取情报,施亚夫开始实施一个大胆的计划。他将自己的部队扩编为"绥靖第七师",在南通城内大量张贴布告,制造声势。 这个举动引起了汪伪政府的注意,汪精卫派心腹严甸南前来考察。施亚夫早有准备,他以各种方式笼络严甸南,成功获得了他的信任。 当严甸南提出要视察部队时,施亚夫巧妙地安排了一场"新四军来袭"的戏码。在这个混乱的场面中,严甸南被吓得不轻,放弃了实地视察的打算。 施亚夫趁机递上一份虚报了1.5万人的花名册。这份花名册让汪精卫对他刮目相看,不仅授予他中将军衔,还拨给了一笔军费。 成为伪军中将后,施亚夫被邀请到南京的将校集训班深造。在这里,他表现出色,进一步获得了汪精卫的赏识。 为了传递情报,施亚夫设计了一套独特的暗号系统。他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火柴和香烟作为传递信息的工具。 在日军内部,施亚夫经常参加重要的军事会议,掌握第一手情报。 在日军的高层会议上,施亚夫常常要强装镇定,听取他们制定针对新四军的作战计划。 1941年的一次行动中,施亚夫获知日军准备对盐城的新四军指挥部发动突袭。他立即按照约定的暗号,派人送去了10包香烟,代表日军集结了10个联队的兵力。 然而,由于当时情报系统还不够完善,接收情报的战士并不知道这些香烟的特殊含义。这个教训让组织意识到需要加强情报工作的专业性,于是专门为施亚夫配备了一名情报工作专家。 在日军高层中,施亚夫逐渐赢得了小林信男等人的信任。每当日军的"清乡"行动失败后,他都会适时提出建议,既显示自己的"忠诚",又不会暴露真实身份。 1944年初,当形势对新四军有利时,施亚夫终于等到了合适的时机。他带领部队公开起义,重返新四军的队伍。 起义后,施亚夫被任命为苏中军区人民抗日纵队的司令员。他的真实身份公开后,那些曾经误解他的人终于明白了这位"伪军中将"的真正立场。
1943年,新四军活捉了国民党副总司令韩德勤,陈毅愁眉不展,想装作不认识放他走,
【5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