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曾说,他说在自己离开台积电时,台积电董事长告诉他,你敢去大陆,那在台积电的这么多股票就不能拿了!可是张汝京却说,不要就不要!他说是家国情怀使他放弃一切回来报效祖国! 1997年,张汝京的父亲张锡纶在临终前问他:"什么时候能回大陆建一座芯片厂?"这句话像一颗种子,深深埋在他心里。 那时的张汝京已经是半导体行业的资深专家,在美国德州仪器工作了20年,参与建设了全球9座芯片工厂,被业界称为"建厂狂魔"。 如果按照世俗标准,他完全可以继续过着优渥的生活。拿着高薪、持有台积电股票、住着美国豪宅。但父亲的嘱托让他无法安于现状。 回到中国台湾后,他创办了世大半导体,仅用三年时间就将其发展为台湾第三大芯片代工厂。当台积电以50亿美元高价收购世大时,他只有一个条件:在大陆建厂。 但这个要求被模糊搪塞后,他做出了令人震惊的决定——放弃价值数亿美元的台积电股票,带着家人来到上海张江。 那时的张江还是一片荒地,中国大陆的芯片技术比国际落后20年,连12英寸晶圆厂都没有。 但张汝京硬是靠个人信誉,从海外拉来100多位工程师,加上300多位台湾同胞,组建了中芯国际的初始团队。 创业之路充满艰辛,没有设备,他顶着《瓦森纳协定》的技术封锁,通过美国教会渠道以"民用芯片"名义搞到设备;缺资金,他不仅自掏腰包,还抵押了自家房产。 2003年,当中芯国际刚跻身全球第四大芯片代工厂时,台积电连续发起专利诉讼,最终逼得中芯国际赔款2亿美元、交出10%股份,张汝京也不得不离开自己一手创办的企业。 但这位老人说:"我的任务完成了,技术带进来了,人才培养出来了。" 令人敬佩的是,张汝京的"家国情怀"不是一时冲动。 离开中芯国际后,他在66岁创办新昇半导体,打破了国外对12英寸大硅片的垄断;70岁创立青岛芯恩,试验中国特色的CIDM芯片模式;74岁又加入积塔半导体,继续攻克汽车芯片"卡脖子"难题。 每一次创业都在填补中国半导体产业链的空白,每一次转身都带着破釜沉舟的决绝。 面对台湾当局500万新台币的罚款威胁,他直接放弃台湾户籍;面对美国的技术封锁,他用"蚂蚁搬家"的方式突破;面对台积电的"三年禁业协议",他转战LED和硅片领域。 在中国半导体产业最困难的时期,正是有这样一群人,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推动着技术进步。他们清楚地知道,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必须自己闯出一条路。 当中芯国际在浦东张江打下第一根桩时,没人能想到这家企业日后会成为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支柱。 当张汝京抵押房产筹措资金时,同样也没人能预料到中国芯片产业会有今天的规模。 如今,已经70多岁的张汝京依然活跃在产业一线。在芯恩半导体8寸厂投片成功后,他又悄然转身,加入积塔半导体继续新的征程。 这种永不停歇的创业精神,正是中国半导体人最宝贵的品质。 从某种意义上说,张汝京不仅是一位企业家,更是一位播种者。 只是,他播下的不仅是芯片工厂,更是一种自力更生、永不言弃的精神。
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曾说,他说在自己离开台积电时,台积电董事长告诉他,你敢去大陆
紫蓝谈社会趣事
2025-04-12 15:14:41
0
阅读:2